講座三:學修密續—灌頂、口傳與教授

講座三:學修密續—灌頂、口傳與教授


講座日期:2022.01.08
講座地點:蔣揚會館
灌頂不會提高修行功力

顯密最大的區別,在於密宗必須要灌頂,但顯宗沒有。

究竟灌頂是什麼呢?大部分的人,包括台灣的出家人,都不懂灌頂是什麼?

民間普遍謠傳,說接受灌頂之後,功力就會大增。這是錯誤的!灌頂與修行的成果沒有直接的關係。

有人以為,既然灌頂之後才被允許看相關本尊的法本,那麼,以前不能看的法本現在可以看了,看了之後是不是馬上可以成佛?這也是不正確的。

每個人的根器不同,有些人灌頂之後可以瞬間開悟。是有這樣的人,但畢竟太少太少了,我們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輩。

顯宗經典也記載灌頂

灌頂不是密續才有的,顯宗的《華嚴經》也有記載。

根據《華嚴經》〈十地品〉記載,菩薩於十地之中的第九地,入第十地「法雲地」時,諸佛以智慧之水灌沐其頂,稱為受職灌頂,就是補處佛了,如同進階少將、預將,以此為授法王子之證明。

又根據《華嚴經》〈菩薩十住品〉、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卷上〈賢聖名字品〉等,十住的第十位稱為「灌頂住」。也就是說,菩薩到了第九地,要進入第十地的時候,諸佛會以寶瓶水授與灌頂,表示十地菩薩即將獲得成佛的成就了。

灌頂不是儀式

很多人將灌頂,以及佛教中的很多儀軌當成儀式,其實不然。這一點我一直沒機會講。

現在的人非常重視儀式感,但灌頂不是儀式,而是「儀軌」。

《佛光大辭典》是一位佛教法師主編的,他的觀念以顯宗為主,並沒有深入密續,因此不了解密續的見地。

顯宗跟密宗在思想、觀念、認知上是不太一樣的,但兩者也有共同之處。比如,對空性的認知,對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的見地,兩方是共同的。但是對俗義諦菩提心、勝義諦菩提心的見地,兩方則是不一樣。

《佛光大辭典》對「灌頂」的解釋道:「灌頂是梵語,用水灌於頭頂,受灌者能夠獲得晉升一定地位的儀式。」

說是「儀式」,那就不正確了。在古印度,無論是王子繼位、國王繼位,國師都會以四大海的水灌沐國王的頭頂。這並不是祝福,而是表示國王取得統治四大部洲的權力。所以,這是獲得權位的一種象徵。

《佛光大辭典》之中說到:「密教所行之灌頂,總稱為秘密灌頂,略稱密灌。」這並不正確的。秘密灌頂是五種灌頂之中的第二項,至於實質內容,在灌頂的時候,傳法上師一定會加以說明。

《佛光大辭典》也說到:「佛教諸宗中,以密教特重灌頂,其作法係由上師以五瓶水象徵如來五智,灌弟子頂。」這個也不正確,並沒有拿五瓶水灌在受灌者的頭頂。這些是儀式化的說法,真正的灌頂並不是儀式。

灌頂是法的授權

灌頂具有授權、成熟、加持三個層次不同的作用。

所謂灌頂,簡單來說,就是我想修某一位本尊,比如四臂白觀音、綠度母、瑪哈噶拉,那麼就必須得到四臂白觀音、綠度母、瑪哈噶拉的灌頂。灌頂是一種法的授權,授權你可以學修該法門。

領受灌頂的考量

想接受灌頂,要注意三件事:
一、灌頂的上師是否如法?他是否具有傳承?
二、所灌的法是不是如實、真實?
三、受灌頂的我,是不是已經具備了接受灌頂的戒律?

灌頂通常有戒律。但是一般人的情形是,上師在修「前行法」的時候,他跑去吃牛肉麵了,等到要開始灌頂了,他才從外面進來。在不明究理的狀況下,反正就把頭伸過去,讓傳法上師用東西在頭上碰一下,接過甘露水就喝了,可是不了解這些動作有何意義?在完全不清楚的情況,事情就結束了,以為得到灌頂了。其實,你並未得到灌頂,只是喝到水罷了。

草率的接受灌頂,又不嚴格護持戒律,對自己會造成極大的危險!所以灌頂有利有弊。

持守戒律

持守密乘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事。嚴格來說,灌頂也是一種高層次的受戒,好比受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一樣。灌頂不是一場秀,而是一種儀軌的演繹,如同受菩薩戒也是一種儀軌的演繹。

每一尊本尊的灌頂戒律都不盡相同。有共同的戒律,與不共的戒律。

灌頂的共同戒律是:從現在開始,我就是你的僕人,請你接受我所有的身口意供養。戒律之中確實是這樣說到。有人不想全部供養,一點點供養也可以,意思意思。

至於僕人,以前確實有僕人,現在是什麼時代了,怎麼可能還有僕人?所以這一條幾乎都是略過去,沒有念出來,因為不符合現代。我只會說:「我們保持良好的關係。」師徒之間不吵架、不批評,就可以了。
接受灌頂之前,先考慮好,是不是可以遵守這些戒律?

灌頂的意義—令佛性成熟

「灌頂」這個詞彙來自於梵文,藏音是「旺」,意思是授權、傳道、培養、教育…等等。

以「續部」灌頂來說,灌頂真正的意思是令每個人的佛性成熟。

每個人都有心,而心的自性是空性。但是,如果告訴大家:「每個人的心的自性是空的」,恐怕很多人不接受。因此,後來才有「佛性」之說。「眾生本具佛性」,這個說法是後來才有的。

藉由灌頂,可以滋潤佛性的因子,也可說是激發成佛的可能,提高成熟度。

每個人都有身、口、意、行動、品德,這些佛性因子如果沒有被激發,那麼身、口、意、行動、品德只是凡夫、一般俗人的層次。什麼是一般俗人?也就是還在輪迴之中的人。要超越輪迴,必須轉化身口意、行動、品德,與本具的佛性相應,因此需要灌頂。

人的覺知如果沒有佛性的滋養,那就只是一般人的感知而已,充滿著二元對立、好壞、善惡、對錯。這就是一般人,一直處在分別、迷惑之中。顯宗把這些迷惑歸納為貪嗔癡,修持就是要斷捨貪嗔癡。但密續不必斷捨,而是加以轉化,把貪嗔癡轉化為智慧。要如何轉化呢?就是靠觀修。

心的體性是佛性

人人都有佛性,無論在輪迴的任何階段,無論是處於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或天道,佛性都是不變的。

心是生滅相續的。什麼是生滅相續?心一時只能有一個念頭,第一個念頭消滅了,第二個念頭就上來,稱為生滅相續。生滅相續的中間,就是不變的佛性。

一般人以為念頭就是心,所以取念頭的生滅為真。密續不取生滅的念頭,而取佛性的「續」。所以,密續的「續」,是指心的體性。

發願自利利他

如何令佛性增長、成熟呢?最重要、最基本的,就是發菩提心的動機,是菩提心令我們的心性成熟。

儘管我們尚未證悟,不曉得開悟是什麼,但是基於佛性,我們是有可能成佛的,只是遲早而已。修行的目標是為了達成證悟,不僅我們自己要證悟,還要幫助其他人,從不自主的輪迴之中解脫,與我們一樣達到證悟。

我們要發願,願我成佛能救度無量的眾生。但這些都只是在意念之中想像。修行,說白了,就是一直處在想像之中。

菩薩戒

在四部密續的任何灌頂過程之中,我們都會領受到菩薩戒。在無上瑜伽密,我們還會領受到密續戒。

所謂菩薩戒,是指避免阻礙我們好好幫助他人的行為。菩薩戒的精神是,不管某個人給了我們多少傷害,我都願意幫助他,而且是無條件幫助他。而非這個人障礙我了,他就是我的敵人。菩薩的心中沒有敵人。

密續戒

在修持密續的道路上,有些敵人、有些思考模式會障礙我們的修持成果。密續戒的精神,在於避免製造這樣的敵人。即便修持過程中遇上這樣的敵人,也應當要排除。

所有戒律的根本是五種行為:不殺生、不偷竊、不妄語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。這五點非常重要,佛教徒尤其必須盡早領受居士五戒。

總之,不管我們的心受到多少障礙蒙蔽,我們的內在仍然具有成佛的所有特質。密續幫助我們揭開這些特質,並且透過灌頂來成熟我們未來成佛的種子。

灌頂形式

灌頂有兩種不同的形式:「授權灌頂」與「隨許灌頂」。前陣子給各位的千手觀音就是「隨許灌頂」。授權灌頂比較嚴謹,隨許灌頂比較簡單。

上樂金剛、喜金剛這些主要的本尊只有授權灌頂,不能隨許。一般的本尊、護法才可以進行隨許灌頂。隨許灌頂也稱為三密灌頂,就是身口意。上次的千手觀音灌頂就是身口意的灌頂而已,是比較簡單的。

灌頂步驟:前行與正行

基本而言,灌頂可分為上、下,有下灌頂、上灌頂兩種。但這種說法比較少,我們的說法是「前行灌頂」與「正行灌頂」。

前行灌頂有11種。「水灌頂」使用到寶瓶水,你們經常會喝到。將五方佛帽放在弟子的頭頂上,稱為「佛冠灌頂」。還有「鈴杵灌頂」、「名號灌頂」。名號灌頂是賜給你一個名號,將來你成佛叫做某某佛。還有其他的灌頂。這些是前行灌頂,總共11種。

之後是正式的灌頂,有寶瓶灌頂、秘密灌頂、智慧灌頂、語灌頂、殊勝灌頂等。

我們現在把灌頂分為身、口、意、功德、事業5種灌頂。

灌頂方式

在灌頂的方式上,現在是一次給予五種灌頂。以前則是分次給予灌頂,先給寶瓶灌頂,修了一段時間之後,再給秘密灌頂。

灌頂建立連結

灌頂也是建立弟子與上師、本尊三者之間的強大連結。

瑪爾巴上師要給灌頂時,密勒日巴向上師祈求喜金剛灌頂。灌頂的時候,瑪爾巴上師顯現出喜金剛的本尊相。密勒日巴看到了,他心裡想:「上師我每天都看到,可是喜金剛今天才看到。我要向誰頂禮呢?我應該先向喜金剛頂禮才對,因為喜金剛比較少見。」結果,他向喜金剛頂禮完之後,喜金剛一下子就收攝到上師的心中了。因為這個緣故,密勒日巴的喜金剛傳承就只到他為止,沒有繼續傳下去,斷掉了。

這個典故告訴我們,修任何法能不能成就,除了看本身的精進之外,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得到上師的加持?所以成就之源來自上師,而非本尊,因為本尊是上師所化現。

上師觀修寶瓶

灌頂時,上師會把寶瓶放在弟子的頭頂上。不過在尚未給予灌頂之前,上師已經事先觀修過寶瓶了。

寶瓶即是無量宮。諸佛的宮殿稱為無量宮。看起來是一個寶瓶,但上師觀想寶瓶就是一整座宮殿。宮殿之中,有八瓣蓮花、日輪、月輪,月輪上面才是主尊,主尊的周圍有眷屬。

觀修寶瓶時,寶瓶放在法場的壇城上。寶瓶那邊有個小小的五股金剛杵,上面纏繞五色線。喇嘛會把五色線拉到上師的手中,而上師手中也拿著一個金剛杵,因此有2個金剛杵。上師手持金剛杵,一邊持誦本尊的真言,一邊觀想咒幔、咒輪在轉動。女性的咒輪是逆時針轉,男性是順時針轉,轉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真言化為光,光沿著五色線,到達寶瓶。寶瓶內的本尊心中放出五色光,上師的心也放光,兩個光結合為一,因此而撼動了本尊的心。本尊化為光,融入寶瓶中的甘露水,這甘露水就象徵具足了本尊的身口意。

轉化弟子的心續為本尊

上師把寶瓶放在弟子的頭頂上,象徵本尊就在弟子的頭頂上。弟子要觀想寶瓶化光,進入自己心中。接著,上師倒寶瓶水在弟子手中。寶瓶水象徵本尊的智慧甘露。弟子喝下寶瓶水,象徵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合而為一。

灌頂是有程序的,並非以五瓶水灌弟子的頭,顯示弟子繼承佛的位置,不是的。藉由灌頂,弟子的心續轉化為本尊。

你獲得灌頂了嗎?

《佛光大辭典》提到灌頂分為結緣灌頂、學法灌頂、傳法灌頂。我倒是很少提這些。

結緣灌頂是給大眾的。比如,噶瑪巴法王來台灣時,給的灌頂都是結緣灌頂。但結緣灌頂之中,也有學法灌頂。法王會告訴你,現在要做什麼什麼觀想。能不能獲得灌頂,取決於你有沒有如實觀想?

一般大眾一定是觀想不來的,因為止息的功夫不夠。在觀想不清楚的情況下,你的信心有沒有具足?如果信心具足了,每次都可以得灌。如果你連觀想都沒觀想,只是結緣性的灌頂也不錯,得到加持。

《佛光大辭典》後面還講了很多,我覺得那些是不需要的。市面上存在太多有關密續、密宗、灌頂…各種的文章,我大概看了一下,有些寫得真的不錯,可以參考。可是,僅止於參考,不要當真,不然會產生很大的障礙。

口傳與教授

要學修密續,除了領受灌頂之外,還有兩項是必須的,口傳與教授。

口傳的意思是「口耳傳承」。很久很久以前,祖師真的就是這樣。一脈相承之間,上師會快速念誦法本一遍,弟子用耳朵來聽聞,稱為口傳。
得到灌頂、口傳之後,還有一項最重要,就是學習觀修。

不是拿到法本就可以修,必須學習才行。很多法本儀軌的偈句是5個字、7個字、11個字,觀想的部分未必會在法本的文句之中傳達出來。經文只是一個引導,至於經文的意義、應該如何觀想,必須由上師來教授。

灌頂雖多卻無益,在心!

灌頂、口傳、教授,要具備這三個條件才行。

我之前在台北給四加行的口傳,有人跟我說他已經修到第二個加行、第三個加行,我就很疑惑。就加行而言,第一個加行我從來沒教授過,怎麼就修到第三個加行了?只能說恭喜。我不曉得他是去哪裡學的?

在台灣,灌頂曾經非常盛行。不是只有台灣,國外也一樣。30多年過去了,該灌的頂通通灌過了,灌頂的所有寶瓶水我想用水桶也裝不完。有沒有幫助呢?很多人的心退轉了!為什麼退轉?因為灌頂30多年了,沒有進步,還在原地。因此,某些人就回到顯宗、回到淨土宗,心想:「我還是念佛卡實在。」這樣也對,密續並不適合所有的人。

--發布日期:2022-01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