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座一:唐卡木雕藝術在台灣

講座一:唐卡木雕藝術在台灣


講座日期:2022.01.08
講座地點:蔣揚會館
雕刻藝術家 王瑞泓
雕刻藝術家 王瑞泓
木雕藝術

木雕出現得很早,淵遠流長。幾乎在遠古時代,就出現了不少木雕雛形、工藝品。雖然遠古時代的木雕看起來很簡單、醜陋,但我們仍然要尊敬。為什麼?因為這是木雕的先驅。如果沒有這些簡陋的,就不可能有現在的繁複。

木雕大概分為幾種形式。第一種是線雕,第二種是浮雕,浮雕比線雕再繁複一些。第三種是深雕。深雕又分為內枝、外葉。深雕會有兩層、三層,我曾經看過深雕到四層的,難度很高!中國人就是很特別的。還有一種是圓雕、立體的,整個人體的立體雕琢。

這次展出的是淺雕中的浮雕,作品很淺,但是在很淺之中,又表現出立體感。

木雕展能夠陶冶性情,讓所有人看到之後,不僅賞心悅目,心也柔軟了。在外面遇到了不如意的事,心情不好,來看了我們的展覽之後,心情就潛移默化,轉換了。

木雕的用途

木雕的用途一般以裝飾為多,傢具是大宗。在家具之中,適當的巧雕是有的,做一些線條或造型。我們現在看到的木雕,幾乎都是用於裝飾。
比較了不起的是中國的斗拱。一棟木造的房子,只靠斗拱支撐整個屋頂的重量。地震再怎麼搖,只要是榫卯結構的木造屋,就不會倒塌,很特殊!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國有。也因此,這些木雕可說是舉國聞名,在世界上佔了極重要的地位。同時,這也反映了中華文明在歷史上的重要角色。

在古老的建築物中,可看到雕樑畫棟、雕飾門楣、窗格欄杆、飛罩等等。台灣的寺廟分為南寺與北寺,南寺的雕刻比較多,北寺的雕刻比較少。

北寺在黃河以北,我想可能是因為那邊的木頭少吧?但是大興安嶺的木頭也很多啊!北方人比較強悍,他們的建築物大量使用大塊的石頭堆砌,用到木頭的就相對少了。

南方比較富裕,建築物雕樑畫棟,蘇州、杭州就相對的多。

木雕的風格

每個時代的木雕風格都不同,在大陸其實有區分,例如徽派、蘇派。

至於台灣,早期雕刻藝師來到台灣開班授徒,譬如你姓鄭,跟著你學的人,就稱為鄭派。如今已經不是這樣了,因為已經交流了。我們可以在一件作品之中看到浮雕、看到深雕,風格已經融合了。這也正反映出臺灣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,包容各種不同的傳承,形成了台灣現有的木雕。

目前,木雕在台灣也走下坡了。大陸大量採用機器雕刻,便宜,品相又不差,相當程度的壓縮到台灣雕刻大師的生存空間。

佛屏木雕的原點

這次展覽的主題是「解密  梵華印象」。在所有人的認知之中,佛屏木雕是複製梵華樓的壁畫,其實只對了一半。

我心裡原本就在規劃,如何從每一部密續之中挑選一位本尊做代表?寧瑪巴、噶居巴、薩迦巴、格魯巴這4個教派,所修持的四部密續本尊各有一些差異,例如噶居巴比較重視上樂金剛,寧瑪巴可能比較重視喜金剛。我很難做出抉擇,醞釀了很長的一段時間。

直到無意之間,我看到《梵華樓藏寶  唐卡》這本書。翻閱之後,發現這是我想要的,就這樣有了水到渠成的念想。可是,我當時又想:如果全部照抄,那只不過是複製而已,不符合我的個性。以相似梵華樓壁畫,請畫師全部重新畫過,之後再交給有經驗的雕刻師,他還要再轉化一次。

唐卡木雕的工藝

這次展覽的木雕是薄雕。一般的薄雕只刻出線條而已,我們的薄雕跟一般薄雕不同,在很有限的厚度之中刻出立體感。

以手來說,不是只刻出輪廓而已,而是有一點浮出立體感。光這一點,我跟雕刻大師王瑞泓就磨了近10年。

傳統的薄雕刻法只刻出身體線條,包括臉部都是扁平的,像被碾過一樣。我跟他說這樣不能交件,必須輪廓稍微深一點,裡面還要表現出有深有淺。對很多工作者來說,這一點是他們很不願意的。為此我跟雕刻家周旋了好久,一再溝通。

再以雙身本尊來說,佛母在佛父的正前方。因為角度的關係,兩人的臉都看不到,只能看到佛母的後腦杓。

但是在西藏唐卡中,為了表現佛母的臉,會把佛母的頭扭轉一個角度,變成側面,這是作畫的表現手法。

木雕也會遇上同樣的問題。木雕做淺雕的話,佛母的頭仍然必須歪向一邊,但不必像唐卡那麼歪。畢竟唐卡是平面的,而浮雕有一點厚度。

造就唐卡木雕大師

大概30年前,我開始接觸到王瑞安,後來他改名叫王瑞泓。

如來殿還沒動工之前,寺裡的建築只有文殊院和舍利塔。舍利塔二樓的塔門上有雕刻,裡面的佛龕兩側也有一些雕刻。當年他是郭再益介紹的,我給了他八吉祥的圖案,告訴他:「一般的廟門大概都是雕門神,但是我要雕八吉祥。門上要有框,方框裡面要刻八吉祥。這個圖給你們去做。」

他做完、安裝好之後,請我去驗收。刻得不合格啊!我說:「你的功力只有這樣哦?你如果覺得不錯的話,王瑞安這三個字要刻上去,不然就要重刻。」他想了不到一分鐘,說:「重刻!」當場就把木雕整個敲掉、打破。我們的結緣是從八吉祥開始的,這也顯示出他的擔當。

我認為那不是他做的,而是他發包出去,給手下的師傅做。「師傅三不等」,每個師傅的手法不一樣,他可能是拿給最兩光的師傅。後來重做了,還可以,就是目前現在這個模樣。

我心想:「這個人值得!將來的工作就給他做。」

早期他原本是做民間信仰、道教的東西,雕龍畫鳳。但那些都隨便雕,雕什麼看不出來,只看到亮晶晶的。

後來,我要雕刻壇城,拿東西給他看,但他沒辦法做。第一,他不曉得本尊是什麼?也不知道本尊手上拿的又是什麼?一開始,我拿法器給他看,教他。唐卡是平面的,平面要轉為立體,確實不是那麼順手。比如,菩薩有髮髻,如果刻菩薩的側面,髮髻可能跑到後面去。所以,費了很長的時間跟他琢磨,必須講出一個道理來。

有的師傅很固執,必須告訴他,而且比出樣子給他看。如此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磨合嘗試。最後,找到3個雕刻師傅,完全可以駕馭我要做的東西。三個人的名字裡面都有個「安」字,這也很神奇!他們3個人後來就一路做如來殿的九座壇城,以及裡面的、牆壁上的種種木雕,直到現在。不過,這期間當然也是斷斷續續的。

王瑞泓一開始是做道教的東西,很得心應手,談好要做什麼,他就去做,沒人會講話。可是,我們的東西變化比較多,比較複雜。他開始做我們的東西時,道教的案子就不能接了。可是接道教的案子可以賺錢,接我們的就沒賺頭,因為不好做,很費工,我又會嫌他。

驗收的時候,別人看正面,我還會看側面。一直顧著正面,側面就刻得不合理嘛,手就斷掉了。他說那划不來,他不要做。他也怕這次有得做,後續沒讓他做怎麼辦?我告訴他:「放心、放心,你以後其他的都不要做,做我的就好。」話說出口之後,他剛剛做好一件,說沒工作了,我就趕快想:再來要做什麼?

前幾年,他做了一件作品,我不滿意。那次使用了厚度30公分的木料,很長的。其實是畫稿出問題。不丹畫師畫本尊時,旁邊的地方沒畫。我大概也疏忽了,把畫稿連同木料交給他。他一看,認為這個好做,就開始裁切,沒畫的地方都挖除。我一看就昏了,浪費我的木料啊!他說:底稿是白的。即使是白的,也要想一些花樣來刻啊!於是我就沒給他做。

後來,他又開始接道教的東西,做不完,現在必須去求他。原來10萬的東西,現在要40萬。我說,你給我記住。可是,現在外面的行情確實是這樣的。尤其是手工的東西,做的人越來越少,價格就一直往上飆。這是我們跟王瑞泓的互動過程。

雕刻跟技術有絕對的關係。但是,藝術家的人品達到某個層次的時候,作品的神態會一看上去就不一樣。我們無法要求藝術家跟修行人一樣,藝術家就是藝術家,只能在技藝上求專精。

與心相映

佛性本來就是人最美的心性。菩薩是完美無缺的。將完美無缺的菩薩,表現在木頭上,讓原本已經死亡的木頭重新獲得生命。藝術延續了木頭的生命,創造出另一種價值。

藏傳佛教在台灣雖然普遍,但大多人仍然覺得陌生,對密續尤其更陌生。今天有幸能將20座木雕屏風向世人展示,這是極為難得的!大家有機會可以親眼目睹:原來,一般人認為很神秘的密宗,也可以如此藝術,與我們的心相映。

你看了很歡喜,就表示你適合修密宗。至於要如何入門,必須去找與你相應的上師、道場,千萬不要道聽途說。

請大家用藝術的角度來欣賞。當你看到心生感動的本尊,表示你過去世跟這位本尊有甚深的因緣。如果看了之後不覺得如何,就老老實實禮敬佛菩薩。

--發布日期:2022-01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