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種圓滿報身莊嚴略說


文殊菩薩十三種圓滿報身莊嚴
文殊菩薩十三種圓滿報身莊嚴
不動佛十三種圓滿報身莊嚴
不動佛十三種圓滿報身莊嚴

報身佛與菩薩、寂靜本尊、乃至天女,均以十三種圓滿報身莊嚴為美飾,即綾羅五衣與珍寶八飾[1]。報身相,不是地球人所見之形色樣。報身如彩虹,有形色而無實體!身體是透明化,非如骨骼架構。綾羅五衣:一、冕旒。二、肩披。三、飄帶。四、腰帶。五、裙裳。珍寶八飾:一、五佛冠。二、耳環。三、頸飾。四、次長瓔珞。五、長瓔珞。六、臂釧。七、手鐲。八、足環。略說如下:

綾羅五衣

一、冕旒(藏文譯音:覺奔)
「冕旒」一詞,本指中國古代皇帝諸侯卿大夫禮冠及前後的珠簾玉串,在此是指垂飾於菩薩本尊寶冠兩側的絲綢飄帶。 

二、肩披(藏文譯音:堆優)
綾羅五衣之「肩披」,藏文字面是「上衣」之意。清代,工布查布取中國傳統服飾用語,於《佛說造像量度經解》中譯為「雲肩」。
「雲肩」與「飄帶」是兩種不同服飾。然而,有時候上衣「雲肩」省略了,上身裸露,寬幅飄帶披於雙肩和後背,形成宛如「雲肩」之妙趣,但其實與周身上下飛捲的絲綢飄帶,是一體延伸。

三、飄帶(藏文譯音:塔江) 
不但菩薩本尊身上穿戴,天女亦然。敦煌飛天凌雲飄逸自在的神韻,即是飄帶之所成。
附帶一提,若斜披於左肩至右脅下、或右肩至左脅下,一端繞於後腰或後背,兩端於胸腹之間交會垂飾者,稱為「絡腋」[2] 。絡腋不一定是絲綢,敦煌彩塑的菩薩,常見珠玉珍寶為絡腋。《造像量度經》記載,觀音菩薩以「仁獸」(斑羚)為絡腋。   

四、腰帶(藏文譯音:估拉或噶拉或給拉)
絲綢腰帶下方,常有珍寶瓔珞流蘇垂穗,優雅華貴。以唐卡而言,腰帶本身常敷色彩繪,腰帶下方的瓔珞流蘇,則以泥金象徵珍寶材質。腰帶垂穗,有時也被視為珍寶八飾之一。

五、裙裳(藏文譯音:美至)
法裙內長外短,兩層相襯重疊。絢麗多彩的裝飾紋樣,盡態極妍。 長法裙有時呈現彩虹色澤。 

珍寶八飾

一、頭飾,即五方佛寶冠(藏文譯音:鄔堅) 
寂靜尊以五瓣摩尼寶象徵五方佛。五佛冠精細的畫法,每一摩尼寶下方,嚴飾小朵蓮花;有時還垂飾瓔珞流蘇於前額。寶冠繫帶於後,頭髮上束為髻,頂髻最上嚴飾摩尼寶;餘髮披垂於雙肩後背。髮髻上有造型優美的珍寶嚴飾。寶冠左右較短的絲綢飄帶,稱為「冕旒」,歸屬「綾羅五衣」範疇。

二、耳環(藏文譯音:年堅)。 

三、頸飾(藏文譯音:咕堅):短項鍊,飾於頸部。 

四、次長瓔珞(藏文譯音:瑟莫朵):中等長度的項鏈,及於胸部。 

五、長瓔珞(藏文譯音:朵夏):最長項鍊,及於腹部。 簡言之,就是佩掛短中長三條瓔珞項鍊。 

六、臂釧(藏文譯音:鵬堅):或稱臂環,飾於手肘上臂。 

七、手鐲(藏文譯音:洽度):飾於手腕。 

八、足環(藏文譯音:霞度):環形飾於足踝,另一飾於足背上。 足環有時還以鈴鐺為配件裝飾,清工布查布稱為「小飾」。

註1: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 普賢上師言教》(慧光集),巴楚仁波切著,索達吉堪布譯,p.340 記載:「綾羅五衣︰冕旒、肩披、飄帶、腰帶、裙子;珍寶八飾︰頭飾、耳環(左右二者算為一個)、項鍊、臂釧(左右二者算為一個)、瓔珞、手鐲(左右二者算為一個)、指環(所有的指環算為一個)、足鐲(左右二者算為一個)。(報身服飾中也可將瓔珞分為長短兩種,計為兩飾,不計指環。)」《藏漢大辭典》記載,報身圓滿服飾十三事:「如來報身像的十三種服飾:五佛冠、肩披、飄帶、腰帶、裙子,為綾羅五衣;頭飾、耳環、項鏈、臂釧、瓔珞、手鐲、指環、足鐲,為珠寶八飾。共為十三事。」兩者記載約略相當。 
   《佛說造像量度經解》(清,工布查布譯并解述)則記載:「五部等報身佛相,以八件寶飾為莊嚴。何者為八件:一、寶冠,即五佛冠也。二、耳環。三、項圈。四、大瓔珞。五、手釧及手鐲。六、脚鐲。七、珍珠絡腋。八、寶帶也。謂之大飾。耳垂上前臨優波羅華,冠左右下垂寶帶,脚鐲上圍繞碎鈴戒指等,謂之小飾。隨宜妙繒。雲肩飄繙為上衣,雜色長短重裙為下裳。」
註2:「絡腋」,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解釋為:「原為古印度男子的一種服飾,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二中便有“橫腰絡腋”的記載,後為佛教所吸收,成為佛像的一種裝束形式。絡腋既有用絲或布製成的,也有用獸皮製成的,一端搭於肩部,從身前繞過,束於另一側腰間。」
--發布日期:2022-01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