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去自在
  普化禪師是臨濟禪師的入室弟子。有一天,普化禪師到街上化緣,要化法衣一件。信徒知道了,就供養一件上好袈裟給他,但禪師卻又拒絕供養了。信徒不解其意,於是向臨濟禪師告狀;臨濟禪師懂得普化之心,於是差人買了一口棺材給他。  
 

不生氣的氣
  金代禪師是位養蘭專家,一日出外遊化,囑咐弟子,寺中蘭花照顧好。弟子奉命每日為蘭花澆水,由於不善蘭花特性,不見蘭榮,卻見蘭枯。弟子們深感惶恐,只有等待師父回來時,向師父懺悔,請求處罰。禪師回山後,知道蘭花枯萎了,便召集徒眾,弟子們個個忐忑不安。不料禪師卻說道:「我養蘭,旨在供佛,非為生氣而養,諸位弟子『辛苦了』!」  
 

歡喜佈施
  有人問默仙禪師,說他太太非常貪心吝嗇,不肯布施行善,請求禪師指點開示。禪師應請來到信眾家裡,太太雖也出面迎接、應答,禪師來了許久,卻連一杯茶水也未奉上。禪師了然於胸,於是出言:「夫人請看,我這雙手,如果時時握拳,你覺得如何?」  
 

修行在生活
  馬祖道一禪師和他的徒弟百丈禪師二人,創立了漢傳佛教「叢林教育」,他們把許多僧侶聚集到叢林之中,制訂僧團的生活規範,以做為磨鍊身心、澡雪精神的憑藉。其中有一門「出坡」功課,就是每天要進行環境清掃、鋤草耕種等勞動作務。百丈禪師堅持「一日不做、一日不食」的根本原則,即使年屆八十多歲高齡,依然遵循自己所立的規範,每日勞動精進不懈。  
 

偷不去
  良寬禪師,素來享有清譽,獨自幽居,在一座高山山腳下茅蓬中,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。某天晚上,來了小偷,把茅蓬翻來覆去,就是找不到件值錢的東西。這個時候,禪師回來了,與小偷碰個正著。禪師對小偷說:「你也許來自遠方,盤纏用盡才行竊吧?我這兒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,但既然來了,也不好讓你空手回去。」說著,就把上衣脫下來送給小偷當禮物。小偷雖然不好意思,卻仍拿了衣服,飛奔而逃。良寬禪師站在門口,目送小偷的背影,自言道:「但願我也能將月亮送給你就好了。」  
 

放不下
  師徒二人雲遊四海,隨機度化。某日途經一條小溪,木橋被水沖斷了,師徒二人正在想辦法過岸。此時,來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,盛裝打扮,想過岸參加朋友婚禮。看到橋斷了,很是著急。師父見狀,上前對小姐說:「我揹你過河吧!」小姐無法可想,欣然接受。  
 

大小不二
  唐代江州刺史李渤,一日向智常禪師請益,認為佛經所說「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」有所矛盾,而且不合邏輯。因為,廣大的須彌山能納藏微小芥子,是可以理解,反之,小小的芥子,要納藏須彌山怎麼可能呢?智常禪師聞言笑道:「那麼,我問你,人家說你像杜甫一樣『讀破萬卷書,下筆如有神』,可有此事?」李渤得意的說:「當然,當然!我豈止讀破萬卷書,我讀的更勝萬卷呢!」  
 

1  [2]  3  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