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喜佈施 |
![]() |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 |
有人問默仙禪師,說他太太非常貪心吝嗇,不肯布施行善,請求禪師指點開示。禪師應請來到信眾家裡,太太雖也出面迎接、應答,禪師來了許久,卻連一杯茶水也未奉上。禪師了然於胸,於是出言:「夫人請看,我這雙手,如果時時握拳,你覺得如何?」 夫人回答:「便是畸形。」禪師又說:「那麼,時時伸直不彎,又如何?」 夫人再答:「也是畸形。」禪師點頭說道:「夫人說的一點也沒錯,兩者皆是畸形。只知貪取,不能布施,是畸形;只懂布施,不會儲蓄,也是畸形。錢財要懂得利用流通以發揮妙用,否則就變成守財奴了。」 這位太太在禪師的開導下,心胸豁然開朗,頓時覺悟到自己的無知,終於一改吝嗇的習氣,成為樂善好施的人。 許多人只知賺錢累積財富,也有人過份布施,刻薄自己,陷於兩種極端、有失中道,都不是佛教徒應有的應世精神。富者若未能廣行布施,如何體會滿足的喜樂富足?吝嗇的人,心田貧瘠荒蕪,又怎麼會知足?擁有財富是過去所種福田,一旦福報耗盡,匱乏之苦,任誰也無法代受。以下就是一則有名的例子: 某富翁非常吝嗇,山上的和尚來到門口化緣時,他不但不願布施,還總是惡形惡狀把人趕走。和尚無奈之餘,發現富翁宅院旁的水溝,每天都有很多丟棄的食物,覺得任其漂流頗為可惜;於是將其撈起,帶回山上給眾僧食用,吃不完的就曬乾儲存。 世事無常,某天富翁家燃起了無名火,一夕之間家產化為灰燼,富翁竟也淪落街頭乞食維生。由於他過去吝嗇無德眾所周知,所以現在也沒人願意伸出援手,富翁只好厚顏上山請和尚們惠賜粥飯。 佛門僧侶慈悲為懷,讓他飽餐一頓;富翁用畢之後滿懷感激,頻頻向和尚們作揖道謝。和尚微笑說道,「其實你不必稱謝,這些食物都是過去貴府倒在水溝裡的殘羹剩菜,今天不過物歸原主,是你自己幫助自己。」富翁一聽,對昔日所行深覺羞愧。 和尚的忍辱、惜福、寬厚,與富翁的瞋惱、揮霍、刻薄,形成極大對比。故事反映出「因果如響之回應、如影之緊隨」,也令我們有所警惕。若貪財吝嗇,拒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一旦自己有難,恐將求告無門。當然,布施並非為了求回報,而是基於不可忍的慈悲,沒有理由和目的,只希望陷溺苦難者能早日解脫困境。單純而自然的心,才值得肯定。反之,若行善只為累積個人聲望、炫耀虛榮,就不足取了。最重要的是,佛法,並非只強調布施行善。因著布施行善,開啟智慧,同時也要止惡,生命的亮光不在燃燒,而在生命的本質,就是無上珍寶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