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06/6/7  
放不下
 
放不下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

 師徒二人雲遊四海,隨機度化。

 某日途經一條小溪,木橋被水沖斷了,師徒二人正在想辦法過岸。此時,來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,盛裝打扮,想過岸參加朋友婚禮。看到橋斷了,很是著急。師父見狀,上前對小姐說:「我揹你過河吧!」小姐無法可想,欣然接受。

 做徒弟的看在眼裡,心裡很不是滋味,心想:「師父平常開示男女授受不親,以戒為師,怎麼見到漂亮小姐,自己就揹著過河啦!」嘴裡卻也不敢多言。

 到了晚上,師徒二人安單破廟中,徒兒心中依然縈繞這個疑問,輾轉難眠,終於開口說:「師父,您睡著了嗎?」師答:「尚未!」弟子接著說:「平時,您老人家教導,不可近女色。可是,今早您卻揹著女人過河,這不是違背您自己的法教嗎?」師父聽了之後,哈哈大笑,說道:「給人方便,慈悲為本。為師揹人過河早已放下,你尚未揹,卻至今仍未放下啊!」

 我們生活在多采多姿的社會中,卻未必恆為喜樂所環繞,倒是總在意每一件事、每個人說過的每一句話,尤其是執著負面的種種,導致內心揹著許多負擔,任由它像枷鎖一樣勒得我們透不過氣來。

 而所謂七情六欲,簡單說,也就是放不下的事與感受。人們深受情欲束縛、聲色困擾,痛苦的時候,似乎永遠比快樂更長。故事中的師父,心超越感官情欲,雖然揹著佳人過河,卻是慈悲在心、了無邪念,故自然超越其束縛。徒弟未達此境界,仍執著戒律之表相。

 轉化之道,在於禪修。禪修,正是煩惱的清涼劑。修禪不是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,而是令心不為妄念所擾動,名為不動。能不動,觀照現象界一切事物非實有、亦非空無,了悟其「空性」本質,自能解脫,而非將大腦放空以為是空性。出世間一切行為遠離造作,生活單純、保持心清淨、自然,生命的活水源頭,就從這裡湧出,還有什麼放不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