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小不二 |
![]() |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 |
唐代江州刺史李渤,一日向智常禪師請益,認為佛經所說「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」有所矛盾,而且不合邏輯。因為,廣大的須彌山能納藏微小芥子,是可以理解,反之,小小的芥子,要納藏須彌山怎麼可能呢? 智常禪師聞言笑道:「那麼,我問你,人家說你像杜甫一樣『讀破萬卷書,下筆如有神』,可有此事?」李渤得意的說:「當然,當然!我豈止讀破萬卷書,我讀的更勝萬卷呢!」 智常禪師問:「那麼,你讀的萬卷書,於今何在?」 李渤得意的指著自己的腦袋:「在這兒啊!」 禪師接著說:「我看你的腦袋也不過像個小西瓜那麼大,怎麼可以裝得下萬卷書呢?」李渤聞後,當下若有所悟,合十致謝。 須彌芥子的故事,正是要告訴我們,佛法是唯心的。就「事」而言,一切現象不可計數,皆由心認取它的外相,而加以分別判定。但每個人取捨角度各異,觀點與行事風格都不同,若不能包容異己,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會層出不窮。 「理」是分別的準繩。在「理」字上,佛法將它分為「俗義諦」與「勝義諦」來教導世人。「須彌納芥子」與「芥子藏須彌」,是相對法。須彌山是佛所說的宇宙中心,但一般眾生不具清淨眼,不能見須彌山。肯定須彌山的存在是由信仰而來,芥子,卻是人人可見。所以將兩種不一樣的認知放在一起,並不是世人容易接受的事。佛理之境界,遠超凡夫心的理解和想像,稱為「不可思議」,但聖人智者卻有最自然的體認。 佛法唯心,心無形色,卻能變化,故說世事如幻。既然世事如幻,就沒有什麼非得緊抓執著放不下的,也沒有什麼是包容不了的。因為心靈空間無限寬廣,尤其在透視現象的虛幻之後,所有矛盾衝突,盡歸於圓融和諧,心量如海,善處卑下而能納百川,再也不受紅塵煩惱、人事紛爭所羈絆,而卻有無盡的愛擁抱天地,這便是最優雅的自在、最尊貴的解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