輪王七政寶
  噶瑪寺如來殿外牆四周上緣,鑲嵌輪王七寶浮雕。在陽光輝映下,燦爛奪目的輪王七政寶,是依《佛說輪王七寶經》而造。經云:當威德自在的轉輪聖王出現於世,將有輪王七政寶(輪寶、象寶、馬寶、君寶、臣寶、摩尼寶、后寶)隨同,輸誠護持,所以我們也以此人間絕妙珍寶,供養天地眾生,將藝術與宗教文化融合,呈現在山巒竹林間,一片桂花園中。  
 

敲開佛性
  本初清淨之際,人與佛是沒有分別的;後來人執著於六塵外境,以幻為真,所以產生了顛倒迷惑,沈淪於生死大海,而不自覺。本初清淨的佛,即為「普賢王如來」,亦有人稱之為「本初佛」。那「佛性」是什麼?簡單來講,就是「離一切所思所想,亦非空白」。  
 

本來面目談歸巢
  皈依是唯一的解脫之道;不皈依,就無法超越一切生死憂惱。皈依的意義,並非求得庇護,或以成為誰的弟子滿足虛榮。皈依動機若不在求了解生命的真諦與本質,無論皈依了誰,都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。畏懼輪迴之苦,誓願究竟成佛、以渡化眾生亦皆成佛,如此的皈依發心才正確。佛法的可貴,在於你完全能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選擇,因瞭解佛法僧三寶的可貴,而向上師求皈依。深刻瞭解所將追隨的上師很重要,畢竟,皈依意謂著成為一個追求佛法、追隨上師努力修行的人。  
 

如是因果
  聽聞佛法是一種功德,能依聽聞實修更是無上功德。唯無上功德能讓我們超越生死輪迴之外,別無他法。一個人學習佛法最重要的,就是發心、動機是否正確?然而一般人接觸佛法,經常是為了尋求病苦的解脫或祈求事業順遂,以此有所求之心入門,往往未入堂奧即信心退轉。  
 

出家
  「出家」,對諸位而言,只是意謂著捨離家庭嗎?是的。在佛陀眾所週知的傳記中,我們讀到捨離世俗繁華極致的悉達多太子薙除青絲,義無反顧地步上尋求生命真理之道;在經典中,讚嘆出家功德的文句珠璣:「在家則纏縛。出家離纏縛。」《十住毘婆沙論》然而,真解「出家」深義的,又有多少?
 
 

萬法唯心
  心若不調,將如海上浮木,於浪濤中載浮載沈,輪迴不休。即便積聚善業果報,一旦享盡,仍得面臨無邊的痛苦。心執著對境以為實有。佛於《楞伽經》開示:「相映鏡中,清晰可見,但非實有。」外在世界,如實反映在鏡中,清楚可見,但卻是無常,人心亦如是。心裡顯現的各種念頭,凡夫往往誤以為真,並加以分別、執取,從而衍生無數妄念,迷惑於此虛妄的內心世界,煩惱不已。  
 

轉心向道—四共加行
  藏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十分嚴謹,「四加行」為重要的入門基礎。「加行」就是將進入佛法之流,轉凡心向道的先前準備。「四加行」分為「四共加行」與「四不共加行」。進入不共加行之前,必須先修四共加行:「人身難得」、「諸法無常」、「因果業力」、「輪迴過患」--此乃三乘共有,即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共同奉行的教理。四共加行旨在改變顛倒的想法、糾正扭曲的認知,進而堅固學佛的信心。不共加行依序為「皈依大禮拜」、「金剛薩埵」、「獻曼達」以及「上師相應法」,本次先談四共加行。  
 

1   2   3   4   5   [6]   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