噶瑪寺的宗旨、門規、信念、氣度 |
![]() |
參觀本寺前,請先了解 仁波切開山的四大宗旨、十大門規、四大信念、十大氣度。 噶瑪寺開山四大宗旨 一 、致力弘揚藏傳佛教。 藏傳佛教包含顯教經典、小乘戒律、四部密續,堪稱最完整圓滿的佛教。在台灣,由於大家熟悉淨土宗,導致常把淨土宗當作佛教主流,以為一句佛號,即可了生脫死,誤把方便當究竟,甚至忽略佛法之博大精深、錯將藏密視為不過是佛教之一小宗,此謬見與實相差距甚大。 一如小乘不承認大乘為佛說,某些大乘行者也對金剛乘有所懷疑。這對整體佛教發展延續並不是好事。小乘行者認為,世間即輪迴;唯有涅槃才得安穩,兩者顯然對立。於大乘,輪涅為不二。金剛乘則本於大乘的明空智慧,進一步指出最高境界——樂空二身果。而噶居派「大手印」,即為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的最上法門。因此,我願將藏傳佛教的儀軌經續善加傳譯,以充實中原佛教之不足。透過「藏密在台生根」的文化工程,讓國人皆可擁有蘊含在金剛乘的心靈瑰寶,遂成為本寺最終目標! 二、積極栽培出家僧眾 本寺不顧創業維艱,於民國八十一年即成立佛學院培育僧才;九十一年又派遣小喇嘛前往印度留學,相信依傳統進行十二年的佛學研究、三年三個月的閉關,待彼學成歸國,必可利益許多眾生。培養一名喇嘛,直到能夠講經說法,就藏傳佛教而言,起碼要二十年;但唯有僧寶代代相繼、人才輩出,才能維繫法脈。因此無論如何都要大力栽培。我深切期許,在我門下的僧尼,未來他日各個皆可為人之師! 此外,舉辦兒童出家營、佛學夏令營、大專藏傳佛教研習營,行之有年,其本質都是佛法教育的多元化延伸。 三、奉獻自我無私利他 修行唯一在利他;利他究竟在佛法;弘法則有賴善巧方便。願我弟子都能效法觀音菩薩慈悲的精神,無私利他,沒有目地、不求回報。雖然修行要生起出離心,捨棄俗務羈絆執著;然而大乘行者,更當不畏世法、深入社會。誠如禪宗六祖慧能所云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行利他事業,所遇對境就是最好的修行資糧。 多年來,我們以蔣揚慈善基金會的關懷,進行青少年性交易個案的教養輔導、家暴受虐婦女安置、山區貧困學童訪視適時給予協助,而對街友的生活照料與就業輔導,在弟子們始終堅持的信念下,行善不再只是為了做功德;另外在台南市成立噶瑪噶居戒癮協進會、毒品鑑識教育館,致力於反毒教育。深信在奉獻菩薩之愛的過程中,也同時完成生命的淨化,奉獻只有落實對人的承諾,才有辦法對其他…… 四、推動人文藝術教育 噶瑪寺十大門規 本寺在家、出家二眾弟子都必須遵守以下十條戒律: 第一、不求恭敬利養: 第二、不夜宿非淨地: 第三、不坐高廣諸處: 第四、不私收攝弟子: 第五、不聚財富私器: 第六、不悖祖師離寺: 第七、不建私寺立派: 第八、不侵擾犯住眾: 第九、不造惡行離間: 第十、不壞諸戒執戒: 常住七不守則 第一、不作非說說 噶居弟子的信念 噶居弟子的信念有四,是根據四大宗旨擴大解釋而成。 第一、以師志為己志,依弘揚的信念,正確學習藏傳佛教,不以神通誤導眾生,全力護持佛法,致力於藏密在台生根,弘揚普及大眾。 第二、以師心為己心,依栽培的信念,鼓勵與協助發心出家,自己不能圓頂,更需隨喜他人出家。僧寶是佛法命脈,弘揚之基礎。西藏雖有在家傳承,但並不適合漢地;為令傳承清淨延續,應積極培養出家具德僧眾。尊敬一切顯密出家眾,不生分別。 第三、道場是學習的地方,社會是應用所學佛法的處所。安住道場,無論出家或在家,皆應本著菩薩道的精神,常不休息、精進行六度。依奉獻的信念,不計個人得失,默默為道場付出而無私,立功而不居功。事事以成就他人為樂,日日以服務為喜。 第四、佛法不僅是一種信仰,更是人文藝術的精華。在如是共識下,一起為推動「佛教藝術化」而努力。實踐心靈的光輝,猶如打造一座藝術殿堂;此信念與「推動人文藝術教育」的宗旨相呼應。 噶居弟子的氣度 身為噶居弟子是一件很光榮的事,當涵養佛門應有之氣度。 第一、以師志為己志,歡喜待人。 第二、以重法為莊嚴,恭敬師父。 第三、以自信為方便,堅固道心。 第四、以皈依為光榮,利己利人。 第五、以和睦為忍辱,相互鼓勵。 第六、以樂學為精進,常近道場。 第七、以佛法為無上,漸捨世法。 第八、以無欲為積極,漸近菩提。 第九、以智慧為度人,慈悲做事。 第十、以上師為皈依,圓滿究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