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佛門之道—皈依
發布日期:2009/3/29  
 
進入佛門之道—皈依

開示日期:98年3月22日
地點:高雄那洛巴道場

皈依的動機
  皈依是一種儀式,它同時也是生命改變的契機。今日皈依,猶如昨日死。
  皈依的動機應當要建立在為自己的生命負責。對佛法的了解,在皈依之前應當有所深入。皈依是出於本願,而非受到威逼利誘,因為了解輪迴的痛苦,在世上唯有佛法是唯一可減少痛苦的甘露,因此想學習正確的佛法,令自己進入佛門之道,這是皈依的動機。

藏傳佛教是至今保存完整的佛法
  完整的佛教是豐富的,含有各個民族的文化。佛法源自2600年前的印度,經由歷朝外傳,與各民族的文化相結合,而有所謂的北傳、南傳佛教。無論北傳或南傳,小乘或大乘,所有佛法皆是佛所說。
  佛法之所以可貴,在於佛法的自由,從不強迫一定要相信;同時,因應不同的根基,佛陀給予不同的法門。經過三次佛法集結,逐漸形成今日所謂的小乘佛教,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「原始佛教」,以及大乘中原佛教、金剛乘藏傳佛教。
  諸位今天親近的是藏傳佛教的道場。當今世上,全方位保存完整佛法的是藏傳佛教,怎麼說呢?小乘的不放逸,正知正見,所強調的是個人的修持,因此依賴戒律。戒律在藏傳佛教亦是具足的,而且大乘佛法在戒律之上,依循慈悲而開展菩提心,自利利他,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成佛,此為大乘佛教的精華,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「菩提心」。
  菩提心與慈悲,如果慈悲是牛奶,菩提心就是牛奶中的精華。而提煉牛奶中的精華,有許多方式,譬如,顯宗以六度萬行來圓滿智慧波羅蜜,然而六度萬行終究無法圓滿證得智慧波羅蜜,況且時間非常長久,對於利根者並不適合。因此針對利根者,開展出迅速、直接圓滿慈悲波羅蜜,也就是「空性」。
  「空性」這個名詞,在大乘佛法之中並不陌生,但我們僅僅是認識這個名詞而已,「空性」甚至不是一個法門!已經證得空性的登地菩薩,也就是人間的導師,能以各種方便,令弟子體驗空性。所體驗到的空性,如同啞子食蜜一樣,無法講出那個味道。即使可以形容,也只是回憶式的敘述。

勇猛心與智慧資糧
  台灣是個幸福的地方,台灣人民充滿著善良,但有一點點缺乏智慧,怎麼說?人們的信仰幾乎是建立在「寧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」、「真佈施不怕假和尚」,一直停留在行善佈施的階段,而沒有生起勇猛心,想獲得智慧的資糧,所以常在修行的過程中,一遇到惡業現前,就信心退轉,說:「無採我在信,無採我在拜,無採我在修。(台語)」
  信仰佛法,包括你決定皈依。皈依不是保佑你平安、四季無事,這樣的皈依動機還不成熟,最好暫時不皈依,因為皈依之後無法保你平安無事。
  各位持誦《金剛經》,或曾經聽聞過,《金剛經》說:「如夢幻泡影」,這並非經文的菁華。《金剛經》的精華是:有人毀謗你,即是《金剛經》的加持,這才是精華!讀誦《金剛經》之後,為何讀誦的功德會令你遭到毀謗呢?這稱為「重報輕受」,惡業現前,而能清淨。

功過不相抵
  對於修行,應建立正確的見地。即使我們現在做了許多善事,但過去生也造了許多惡因,功過不能相抵!不會因為你今生行善,你所有一切的遭遇就是幸運的。你仍會遭遇到老病死、煩惱、障礙,而修行的目的就在於止惡行善,停止不對的選擇,任何對他人有利的,皆樂意奉獻、參與。
  過去累劫累世,曾經無心、有意犯下的過錯,這顆惡的種子,能在對三寶有堅固信念的此生,成熟發芽。唯有惡業成熟為惡報時,惡因才會消失!所以皈依、修行之後,你的煩惱增加,遇到了更多不如意的事情,應當歡喜接受,懂得這就是信仰三寶,三寶給予的加持。
  上師也好,諸佛菩薩也好,能給予諸位的,不是保佑你平安無事,而是給你智慧與勇氣,在你遭逢逆境時,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,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,這才是今天諸位來皈依的核心價值所在。

對自己的生命負責
  簡單的說,皈依不只是讓自己成為佛教徒,之後對佛教應有一份責任心,如同皈依之後,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。
  如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?曾經有一位殘廢的女孩子來找我,劈頭第一句話說:「佛教是騙人的!」我心想:「我又沒騙妳。」問她為何認為佛教是騙人的?她說:「佛教說因果輪迴,過去種什麼因,現在得什麼果。我跛腳,但我根本不認識上一世的那個人是誰,他做了什麼缺德事我根本不知道,為何這果報降臨在我身上呢?而且我皈依、信佛之後,並沒有改變什麼,所以我決定了,佛教是騙人的,我要去信耶穌。」我說:「好啊,不過我可以保證耶穌基督不會讓你的腳長出來。可是,如果你真的相信耶穌基督可以給你愛與快樂,恭喜妳,妳改變了!」
  人們常常有許多疑問和質疑:因果誰看得到?當你見到一棵百年古樹,卻不相信此樹是由一顆種子發芽,百年之後長成現在的樣子;如果你因為沒見到百年前的那顆種子,就否定了種子可以長成這棵大樹,那麼你是愚痴的,此人不可度!

正確的動機獲致正確的果報
  正確的動機,將引導各位進入正確的道,最後獲得正確的果報,也就是開悟成佛。唯有開悟,我們才能捨離煩惱痛苦;唯有成佛證覺,我們才能夠終止輪迴。
  雖然我們被迫來到這個人間,必須面對老病死,然而,我要告訴各位一句話:心不會老,也不會變,而死亡不過是一種假象,沒有真正的死亡!如果有真正的死亡,輪迴就會終了。當死亡、無常來臨時,我們不過是換個地方、換個軀殼;而修行,就是為未來那個軀殼、那個受生的地方負責。此生行善止惡,會令自己的來世越來越好,而不會貪圖此生片刻的痛快,犯下不可彌補的罪過。

發願皈依
  皈依的戒律只有一條:不可傷害眾生。無論是行為上、言語上,乃至於思想上,皆不可傷害眾生。想要皈依的人,想清楚了嗎?現在後悔還來得及。聽完覺得有點道理、可以接受,願意皈依成為佛教徒的人,請站起來。
  諸位都將成為佛的弟子,而非皈依了誰,就只是他的弟子,懂嗎?上師只是一個方便,接引各位進入佛門。
  在三寶面前,向上師與皈依依止處頂禮三拜,表示你們是自己願意皈依。三拜之後胡跪,左腳屈膝,右腳著地,跟著念誦皈依文,一遍藏文,兩遍中文。念誦皈依文不是只有嘴巴唸,心也要跟著念。
  為了效法佛陀的行誼,必須剪下些許頭髮。剪髮有兩個意義。其一,學習釋迦牟尼佛在舍利塔前自行將頭髮剔除;其二,頭髮長在頭之上,受之於父母,剪些許頭髮代表供養,願將珍貴的頭髮供養三寶。
  如果有請法袍,領受時,左手在上,右手在下,像鱷魚咬住不放一樣,直至成佛,不會忘記自己的法名。
  居士的法衣猶如出家人的戒衣,必須尊重,不可任意跨越、踐踏,或是放在不清淨的地方,譬如跟內衣褲放在一起,或是放在地上,此皆不許。愛護在家居士的法衣,如愛護生命一般,應當加以照顧、尊重。

噶瑪巴千諾的加持
  方才念誦的是「噶瑪巴千諾」。在佛陀的預言之中,未來第六佛是獅子吼佛,第五位成佛的將是彌勒菩薩,噶瑪巴是繼彌勒菩薩之後成佛的第六佛。
  噶瑪巴千諾,僅僅是五個字、五個音,包含三藏十二部的經典菁華,所以只要持誦一次噶瑪巴千諾,功德等同念誦一遍大藏經。
  噶瑪巴千諾,就字面含意而言,「噶瑪巴」是未來獅子吼佛,「千諾」是了解我,所以這句真言的外在意義是向噶瑪巴祈求:噶瑪巴,請您眷顧我,接受我。內在的意義是獲得噶瑪巴的無上加持,而秘密的意義是:我的未來成就與噶瑪巴無別,我願成就噶瑪巴的佛行事業功德,亦即成佛之意。
  諸位無論在任何時候,一定要持誦噶瑪巴千諾,直到你確信噶瑪巴常駐在你的心中,你無時無刻都不會忘記為止。
  我們無法確定此生可以成佛,如果很不幸的,來世到了餓鬼道或地獄道時,只要能憶起噶瑪巴,脫口說出「噶瑪巴千諾」,在那當下,你就從餓鬼道或地獄道解脫。噶瑪巴具有無上的加持功德。

皈依的初步功課
  一般的皈依是三皈依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。我們是六皈依,皈依上師,皈依本尊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皈依空行護法。除了佛法僧三寶之外,另外三個稱為三根本,包括上師、本尊、護法。三寶與三根本,共有六皈依。
  先熟悉六皈依文的藏音,其次念誦中文,明白含意。噶瑪巴千諾至少念誦十萬遍以上,這是很快可以完成的。熟悉六皈依文之後,想進入修行之道,就必須向上師祈求四加行的口傳與教授。獲得四加行的口傳與教授之後,就可以正式修習四加行。

皈依九要
(一)三法須捨
  1.皈依佛陀之後,不可再皈依世間神明,也不可當神的契子。
  2.皈依佛法之後,不可傷害眾生的生命,一隻螞蟻也不可以。特別要說明的是,皈依之後不可墮胎,這很重要!
  3.皈依僧寶之後,不可與外道為友,不可去算命、問乩童、通靈,皆不許。
  
(二)三法應持
  1.皈依佛陀之後,見到佛像,無論是畫的,或是雕塑,皆應尊重,視同佛祖,不可破壞、踩踏。家中若有佛像,不可置於不清淨處。
  2.皈依佛法之後,凡是見到佛經,或是有人書寫佛道,皆應視為法寶。家中若有經典毀損或不用,收拾包裝好,送回寺。寺中修火供時,將其火化。如果知道如何念誦金剛薩埵百字明,可在家中直接燒毀,同時持誦百字明,但僅限於已毀損的佛經。若是完好的佛經,不可燒毀,可與人結緣。
  3.皈依僧寶之後,見到出家人,甚至出家人的法衣、戒衣,都應尊重,不可觸摸。
  
(三)三法應知
  1.早晚勤修皈依文,念誦十萬遍以上。
  2.平時親近上師、善知識。
  3.行任何事應如法,切莫脾氣大,愛與人計較。
  
  總而言之,須以心持戒,持皈依戒。
  皈依後,恭喜你,你就是佛教徒了。佛教徒之間,在藏傳佛教皆互稱「師兄」,沒有師姐、師妹、師弟、師哥。為什麼呼稱「師兄」?這是對法的尊重。聞道雖有先後,但開悟沒有先後,誰先開悟還不知道。並非有人皈依十年,有人皈依兩年,就覺得皈依十年是老大,以老大自居,這是不對的!
  皈依九要希望大家遵守,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佛教徒了。雖然我們不強調吃齋,但一定要戒殺生。

居士五戒
  接下來,授予在家居士五戒。五戒不一定全部領受,可以一戒、兩戒、三戒,視個人能力。已經皈依的,若要補戒,一起來。
  猶如過去尊貴的佛受持五戒,諸位當發自內心歡喜,受持以下的戒。經由觀想,上師即是佛,十方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空行勇父在空中護持我們的良善。現在三世諸佛看著諸位,諸位在三世諸佛面前領受居士五戒。
  受持五戒時,如果不想受該戒,則保持靜默。你自己知道受了幾戒,受五戒是最圓滿的。如法領受居士戒,有五件事要斷捨,以身語意來受持。
  
(一)不殺生
  不殺生這條戒,無論你是否領受,一旦殺死人、墮胎,即是有罪,無關乎是否受戒。即使未受戒,但殺生了,一樣犯了殺生惡業。佛說,殺人者,以後五百世將還受此報,被殺五百次。殺彼一次,未來要還五百世。
  
(二)不偷盜
  凡是偷了五分錢以上,即稱為偷竊,包括侵占、詐欺。他人的物品,未經同意而私自佔有,亦稱為偷竊。
  
(三)不邪淫
  以居士之身,和配偶以外的人有邪淫的關係,這就破了不邪淫的戒律。
  
(四)不妄語
  真正的妄語是說自己開悟成佛,有天眼通,可以看到後面有三個無形的。未證得上師的法位或佛法的神通力,卻向人宣說自己具有神通,即是破了不妄語的戒律。
  若有人罹患癌症,快死了,當他問:「我是不是快死了?」你回答:「不是。」這稱為方便語。
  
(五)不飲酒
  持酒戒,包括水果發酵都不許喝。但有一種情形除外,為了和合藥,不得不放些許的酒。藥酒可不可以喝?好像也可以,但是不可因為想喝酒,而去買松茸藥酒。如果你為了交際應酬,不得不喝酒,就暫時不受此戒。
  如果你喝了一口酒,就產生酒醉的情形,即是破戒,這連一口都不能喝。
  
        受戒時,願持戒者要回答:「我願持。」
  希望受戒的戒子們廣行自利利他。受戒之後,男者稱為「優婆塞」,女者稱為「優婆夷」,意思是居士男、居士女,通稱為居士。受了戒,才有資格被稱為居士。受戒須以皈依為前提,若未皈依,則受戒不成立。所以領受戒律、學習戒律之前,一定要皈依。
  依這五種戒律來斷捨五種應該斷捨的。戒律不是限制我們,而是保護我們。輪迴的惡因來自於五業,五戒是所有在家、出家戒律的基礎。各位應當了解,佛陀為了保護我們,而非給我們找麻煩,而制定戒律。這些戒律不是一時制定的,而是佛的弟子犯了某錯,佛才制定某戒,而後集結為完整的律。

上師的祈禱
  上師為所有皈依的弟子祈禱,祈禱大家解脫勝利之幢能堅固,願一切梵行清淨者壽命無量,爾後戒體圓滿,持戒無漏失、無煩惱,戒行清淨,持戒捨離執著,證得戒波羅蜜,隨喜諸佛如來,究竟圓滿諸佛的菩薩願行、佛陀事業。戒行清淨,無有染垢,永遠不毀戒律,無有過失。願諸位未來身披三法衣,願諸位未來語證經典,願諸位的心未來自然領悟戒定慧三學,願諸位未來的身語意獲得吉祥。願三寶加被,願諸位戒子此生吉祥,圓滿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