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97年11月23日地點:台北祖菩道場
全家一起習佛 能夠全家一齊習佛,這是善因緣,人間最幸福的結果,表示這一家人過去世都是佛的弟子,所以這一生能夠出生在佛教家庭中,延續過去的修行。 努力工作是為誰 人的一生一眨眼就過了,活著不是只為了工作,就表示對生命有了交代。大家都是為了家人,尤其是孩子,而努力工作,不是為了自己。因為親情的羈跘,只為自己的孩子付出,不是為了眾生。眾生與孩子,這其中有差別嗎?說穿了,只因為是自己的孩子。親屬的關係若起於血緣,則數百年前我們也都是一家人,為什麼要這樣子分別?
最完美的宗教 宗教總是好的,但佛教最特別,不只勸人為善,而是教人如何從輪迴中解脫,可以自利利他,所以是最完美的宗教。 學習佛法,從皈依入門,爾後依聞思修來精進。聽聞是一種功德,也是一種佈施。聽聞之後,思惟不受外在的干擾,不受老病死的罣礙。難過、煩惱、不捨、痛苦等,都要以智慧來觀照,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。
過去世的父母 佛陀曾說:你看到的眾生,過去世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。只是我們忘記了,有隔世之迷。所以人生如同一場遊戲,在愛恨情仇中糾葛不清。 很多人相信眼見為憑,所以不相信轉世,但你要相信輪迴是真的。只因為你沒有那個智慧,心不夠清淨,所以看不到轉世的事實。
人身難得 究竟來說,輪迴是假象;但對還沒有開悟的眾生來說,輪迴是真實的,並且真的很可怕。在輪迴中,能夠得到人身,非常不容易!譬如大海中的盲龜,每百年浮到水面一刻,而能剛好鑽進漂浮在海面的牛軛中的頸孔,那般希有難得。 千萬不要真的相信來世還有機會為人。若此生不積極行十善業,守戒律,來世為人的機率是零。這點你相不相信,自己決定,佛法不強迫你去相信。 了解此身的難得,應好好利用此身來修行。
因果業報 此生能擁有什麼,早已成定數。除了你的努力之外,過去的因已種下,這一生廣結善緣,那個果就呈現了。 果有善惡。所謂娑婆眾生,娑婆意即錯綜複雜的因緣。單一個因、緣,不能成就一果。若見有人胡作非為或毫不努力,卻能享受福報,因而憤恨不平,不了解為何沒有現世得到報應?以因果業報來說,他現在享受的和他在作的是兩回事,故不需憤恨不平,見不得他人好。嫉妒會將善緣轉成惡,若隨喜他人的善,則可以獲得功德。
修行的正道 了解輪迴究竟是苦,要想辦法離苦,而非苦中作樂。修行是唯一離苦的方法。 吃素本身不是修行,吃素的功德在於不殺生。所以要正確的了解,什麼叫修行。 佛教的修行,有完整的次第,即是成佛五道。成佛意即通達完全的覺悟之境。五道則是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修道。修行是所依的道,這是因;覺悟是所了達的道,這是果。
文字般若非正道 凡是將修行的方法,記載於文字,即稱為文字般若。文字般若,不能稱之為道,只是文稿,因為無法令解脫。 依文解義的作法,可能會完全錯誤,因為依你自己所能理解的來解釋書上的文字,可能差異會好大。常有人依書本所說而自修,不去找師父,此乃因驕傲而不拜「人師」。這種無師自通者,或從書籍上學來,而號稱「開悟」者,不可輕言相信,因為此等人如同瞎子,無法為你指出光明的大道。 近來坊間書籍所載之密法,錯誤太多。真正的修行口訣,不被允許記載於書本上。書籍可作為參考,但不能當成上師那樣供奉。
依止上師而修道 修道需要依止兩種方便:聽聞和閱讀。雖然是用到文字般若,這當中的差別,在於聽聞是直接從上師處得到教導,但若從此不向上師報告及接受教導,則一定會出錯。修行的過程所遇到的各種進展或問題,要如實地向上師報告,再依上師指示而修,重點就在這裏。 譬如生病後,醫生開藥方,病患卻不服用,病不會好。只知依文字般若,而不實修者,就如上述病患,病不能康復。 自以為是修行人,喜歡去度人離苦者,一旦自己遭逢逆境,卻更痛苦。猶如船夫渡人無數,自己卻老死在船上。所以不要急著現在度人,先度自己。煩惱減少,心胸增大,行為端正,止惡益善,有一定的程度之後,再來度人。 因個人的發心和所修的成果,道分為三乘,有聲聞乘、獨覺乘、大乘,皆各有修行的五道,共有十五種道。我們要學大乘,但是和大家息息相關的是聲聞乘,因為世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。所以我們從聲聞乘的五道開始了解。
聲聞乘的資糧道 聲聞乘的五道,首先是「資糧道」,已見輪迴的痛苦,不想再繼續輪迴,這時真的想修行,第一道即積聚修行的資糧。此時有幾個觀念很強烈:不想結婚,見三界、六道一切都是苦。不再執著於三界,因為了知即使行善而受生色界成為天神,亦非究竟,亦在輪迴中,仍受無常之苦,故行者自然捨離三界。世間的欲望,如美食、華衣,不再對行者有誘惑。 聲聞乘的人生觀是對人世生起出離心,世間的欲望不再影響他,此即成就資糧道。此後即能持續積極地修行,不生怠惰。 資糧道分上中下三品。下品資糧道修不淨觀。一切的煩惱欲望都因色身引起,故觀修不淨,特別持守色戒,對異性不作幻想。中品資糧道修出入息,上品資糧道觀修四念處、無常、有染,是痛苦的根源。 聲聞乘行者因為執著色身,故特別持守色戒。凡夫也為了滿足身體的欲望而造業,因而生起染污及各種念頭,並且把念頭當成真的。一旦念頭生起,又想去壓抑它,這樣不對。當了解,不論善惡念,念頭非實有,這個要記住!當警覺到非實有的念頭生起,就要觀空來對治它。小乘雖認為念頭不是實有,但相信心是實有的。小乘所了悟的空,是相對於痛苦的空,屬於「有」的空。
痛苦非實有 佛法說世間一切都是戲論,非究竟。所以佛告誡我們:不要被我們的眼睛、觀念所騙,因為這些都不是真理。若學懂這點,痛苦就減少一半,並且不會去造痛苦的因,因為你知道,這只是一場遊戲而已。 應當了解,痛苦的根源並不是來自有形色的身體。死後有沒有痛苦?猶如夢境中也有喜怒哀樂,死後的中陰身,也有覺受。我們一直誤以為快樂和痛苦都來自這個身體,這是錯誤的。佛陀苦修六年,日食一豆,而不受苦。 痛苦究竟來自哪裡?來自「我執」!修行是要超越我執。如果修行之後,我執愈重,愈在意很多事情,而常勸人家不要分別,不要執著等,那就不好了。 痛苦不是來自爭執,而是來自我執。「二人爭執皆生痛苦,一人放下苦自消失。」這是金玉良言。若我執仍在,即使不爭執,仍會有痛苦。用心去看,自己所執著的只是自以為是的觀念而已,都來自於「我」,但根本找不到一個真實的「我」。 看清楚這點,「我」根本不存在,痛苦就消失了。但不要去否定說,「我」根本不存在,這是斷見!如果遇到自己覺得很痛苦時,可以告訴自己:那個「痛苦的我」根本不存在。 外道說有永恒的靈魂或大我,這是障道的邪見。佛法說「我」,是假立的名稱。當五蘊和合時,「我」的概念就產生,小乘也以為「我」是實有。這些都是我執的由來,是在修行時所要清淨的觀念。
大乘資糧道 大乘的資糧道,與小乘的差異在於發心,大乘是為眾生。從受菩薩戒那天開始,即正式進入大乘資糧道。所行即積聚福德、智慧二資糧,直到可以真正生起無造作的慈悲心。真正進入資糧道,會樂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幫助眾生,無論佈施行善,所作一切修行,絕不喊累,也不滿足所行。 大乘資糧道也分上中下三品,下品資糧道,也是修觀四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諸法無我。與小乘的差別在於:小乘依「一切是有」的見地而觀修:有輪迴,有痛苦。大乘是依「緣起性空」而觀修:痛苦不是沒有,但一時顯現。痛苦是有,但非實有,此即中道(中觀)。
實修依一法門 成佛五道,從根本的資糧道開始作起,從下品起修,到中品、上品,再進入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修道。要樂於行善,並且羞於小惡。因果業報都會進入意識田,各人自作還自受。 導師的責任是提醒你,教導你,但無法幫你決定要怎麼做。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! 聽聞開示,增長見聞後,實修要依一個法門,四加行、禪定要修,這就夠了。一張車票就可以到目的地,不需要用許多車票,換許多車,一直盤旋換車。真正相信的師父,一個就好。
導師的大願 希望藏傳佛教在台灣生根。過去在一千五百多年前,密續由印度傳到西藏,印度佛法滅亡後,西藏仍保有完整的三乘法教。現在佛法由西藏向世界傳揚,特別是來到台灣。因過去世善業的相應,大家一起在此學習藏傳佛教,這是恰逢其時。 現在的契機,我們有責任保護珍貴的藏傳佛教在台灣。所以鼓勵諸位發大心,放下個人的欲望、家庭的執著和擁有,或培養下一代,為佛法奉獻和服務,把佛法一代傳一代,讓它成為台灣真正的寶。 寶島的寶,就是佛法,這對人類是一大貢獻。希望大家激起這股熱情,為了保留佛教在台灣而努力,包括收集經典、護持傳承法脈、培養僧團能在台灣持有法脈。這是未來我要做的事。我個人的能力有限,但弟子同心匯集的力量則是無限。
心裏的一句話 嚴冬時節,寒流又將來臨,想到流浪的街友,有一餐沒一餐的,內心都會糾成一團。我內心有一個願:在台北,如果我們有能力,可以到龍山寺附近,租屋提供街友服務,一天起碼提供免費的一餐,讓街友免受饑寒之苦。因為街友,曾經過去都是我們的父母,捨不得啊! 這是一做就一輩子的志業,並且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支援。我真的很想去做,這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意願和付出。現在我提出來,大家從長計議,如何好好照顧那些街友。這也是大乘菩薩的資糧道,修行不只是唸經而已,用實際的行動,來激發內心的慈悲心,這也是很重要的。
相關連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