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乘的殊勝 |
![]() |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 |
大乘佛教分為「因果二乘」、「顯密二宗」。「因乘」又名「般若蜜多乘」,一般稱「顯教」或「顯宗」。「果乘」即「金剛乘」,一般稱「密乘」或「密教」。 ◎藏傳佛教含攝三乘 以樹喻佛教,小乘可比樹根,大乘恰似樹幹,密續猶如果實,藏傳佛教就是樹的總體;中原佛教,亦是樹,但尚未結果;東南亞泰國一帶的小乘佛教,只見樹根,未成樹幹。故藏傳佛教含攝三乘,堪稱最圓滿完整的佛法,並非專事密宗。 密宗一詞源自中國佛教分宗。唐代曾大興,因武宗滅佛而式微,譯有「下三部」(四部瑜珈的前三部:作密瑜珈、事密瑜珈、瑜珈密)諸多密續,但未臻完整。故西藏佛教不宜稱為密宗,更不能稱喇嘛教(喇嘛為法師之意),應正名曰「藏傳佛教」為佳。 ◎四大傳承之見地、方便及威儀 一、寧瑪巴(紅教),屬古老傳承,由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。 二、噶居巴(白教),亦稱為實修傳承,分為四大支派及八小支派;四大支派以「噶瑪噶居傳承」(「岡昌噶居」)為首。 三、格魯巴(黃教)。 四、薩迦巴(花教)。 四大教派各有殊勝。就見地而言,主要依密續四部瑜珈;方便則依儀軌;威儀則依戒律。各宗派亦有其「根、道、果」--見地是根,方便是道,成就是果,皆不離戒定慧三學而修證。所謂「方便道」,就是清淨一切惡業染污的修持。惡業乃輪迴的種子、染污是輪迴之因,故當清淨之以捨輪迴。烏金仁波切云,「一切所思皆染污,唯寂靜是清淨。」 ◎金剛乘的殊勝 (一)以菩提心為本 菩提心分為「俗義諦菩提心」與「勝義諦菩提心」,皆以空性為基礎、以悲智雙運為根本。欲成佛必須發無上菩提心,亦即了解究竟實相的勝義諦菩提心。實修方面,則依珍貴秘密的大道。 (二)從果位起修 其實,金剛乘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學習的法門。金剛乘之難,難在它是一種方便道,直接指出如何轉煩惱為清淨、趨入覺明之妙法。然而煩惱對眾生來說,依舊是煩惱。因對實相缺乏正確概念,誤以為見聞覺知一切皆為真實。障蔽於此,眾生往往以苦為樂而不自覺。 (三)轉染心為淨智 依金剛乘方便道,可轉眾生染污心為清淨;一旦轉染心為淨智,即可轉煩惱為菩提,令情器現莊嚴。譬如,對見性的行者,秦樓楚館與佛國淨土琉璃世界並無二致,乃因心無所染故。 顯宗常強調斷除貪瞋癡;金剛乘則主張轉化貪瞋癡為智慧。你依然可以擁有世俗的種種,但當捨棄對擁有的執著。以心性的鍛鍊、讓生命不斷昇華超越,金剛乘的殊勝,如親嘗蜂蜜,有待自己學修方可得。諸位:只學不修,就像珍貴經典束之高閣;只修不學,則像高閣經典中的蛀蟲。學修皆不可偏廢,方為中道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