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06/6/7  
上師的本質
 
上師的本質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

上師就是佛,是慈悲智慧的表徵、是真理的發揚者。
依止上師,即是依止三世諸佛。

 學習佛法,追求心靈的解脫是唯一目標,修持過程中,上師的引導非常重要。上師有二,一者為外在上師、一者為內在上師。眾生本具的「無染自性」、「真實的佛性」,就是內在上師;外在上師則是佛的具體化現,是慈悲智慧的表徵、是真理的人格化。依止上師,乃成佛最直接的途徑。

 六道眾生都具有佛性,此乃成佛之因。彌勒菩薩說,「眾生本具如來藏,一時蓋障所染故,佛性如礦中金,一時不顯,但金之體性不變。」佛性被無明懷疑等各種染污障蔽,好像鑽石蒙塵,顯不出光澤,所以眾生所具的未淨佛性稱為「如來藏」。頂果仁波切說:「沒有一佛不依修持、不依精神上的導師而證悟。」我輩亦然。超越心靈的唯一途徑是信仰,也唯有藉著上師的引導,才能識得本具心性而開悟,令佛性圓滿彰顯。外在上師正是內在上師(佛性)的示現;佛不在外面,不在佛像裡面,而是本具於自已心中。究竟來講,是自已讓自已成佛,而不是哪位外在上師讓你成佛。然而唯有上師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心、了解究竟真理,恢復我們的信心及信仰力,從不識真實自性之苦解脫;不了解心的自性,就像被囚禁於暗室之中。所以上師功德如海,恩德浩瀚,無比殊勝!

◎體認上師本質,開啟加持之源

 上師的智慧心,就是「超越邊見的無二」,如大手印的真理,是絕對的、無二的、超越一切。曾有學者主張:「所謂的佛或者喇嘛,並不是如同鐵、水晶、金銀一樣物質化的東西。喇嘛或者佛的本質是空性,他們的自性清明,外相閃耀著不受阻礙的覺知,充滿靈性。除此之外,並沒有物質上的形態或顏色。明瞭上師究竟為何,我們就能生起信心,將心安住於其中。這種態度、認知和學習非常重要。」上師的本質是什麼?就是清明無染的智慧、就是空性、就是佛。唯有對此真正了解,才算瞭解上師,而不會在意上師外相的美醜胖瘦。切莫以世俗的觀點看待傳承上師,誤以為上師只不過是個也會吃喝拉撒睡,有情緒的平凡人而已。否則,珍貴的上師在我們心中便與凡夫無異,將無法得到加持和教導;而對上師來說,一點增損都沒有。

 好的上師,會不厭其煩教導什麼是佛性,用盡各種方法淨除弟子的習氣,甚至叫我們去做最不願意做的事從中磨鍊。上師引領我們發現自已、了解自已、超越自已。只要是如法的弟子,如法的上師,必須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,這是上師跟弟子之間神聖的誓言:三昧耶戒!身為上師最大的責任,就是教導弟子,捨棄世俗的牽絆,步上解脫的正道。具體作為,就是觀察弟子的習氣,予以對治。上師基於責任的嚴厲教導,就像是把人活生生的扒了一層皮,然後踩在地上踹三下;因為累世積聚的惡習和認知,形影不離緊隨我們輪迴生生世世,不增反減;業力習氣之頑強厚重,不下猛藥是難以徹底淨除根治的。所以上師的教導,不是「一針見血」而已,而是把你的自我徹徹底底粉碎,這才是一位上師真正要做的事情。但每當我真正教導時,誤解就會產生,弟子誤解上師的用心,因而毀謗傷害;但我深度瞭解,沒有被傷害,如何救渡弟子出輪迴?

 上師有責任引導弟子登上心靈的喜瑪拉雅山,不應讓弟子持續在山谷間遊蕩。山峰不是那麼高,只是人們經常徘徊沉溺於山谷間,遲遲未能攀峰至極,所以見不到山峰,以為很遙遠。攀峰行道,務必要降服慾望;降服慾望的意思,就是要戰勝你的頭腦。因為真正要超越自己,則必須由「理性」進入「非理性」。理性是一種自我的顯現,而你必須超越自我,進入「非理性」之中,最後超越理性跟非理性,回歸「本來的存在」。上師永遠都像一面鏡子,可讓你從上師身上看到自己的可愛與醜陋。上師只會把你掏空,讓你的心裡腦中少一點什麼,而不是增加什麼。所謂「空」,有別於迷糊昏沈,乃是一種超越感覺的存在。

◎追隨上師、全心臣服

 師徒一定要彼此認識了解,經由互動建立非常特殊、親密、而神聖的關係,作為證悟本然佛性之基礎。皈依必須一心追隨上師,既然成為我的弟子,就應當要如同小象追隨母象一樣,緊緊相隨永不捨離。像幼獅一樣,當母獅做獅子吼的時候,萬獸俱散,唯獨幼獅歡喜趨前。我的傳法,就像獅子吼,不具因緣慧根者,一聽就想逃離。追隨上師,並不是隨一時的感覺而相信。要追隨上師真正的存在!只有完全臣服,像幼鷹爭食母親所餵的食物,毫無懷疑,才能一嚐甘露法味!

 進入到生命之流,只要順流漂去就行,不要反抗,你將不被河水吞噬。人掉到河裏,只要反抗掙扎一定溺斃;進入生命之流,若反抗生命的存在與顯現,就有嚐不盡的挫折、痛苦與失敗。每每看到這裏,我的手已經伸在岸邊了,就要拉弟子一把,但往往因為弟子的我執、懷疑而未果。如果你認為你是對的,那麼就沒有需要、沒有必要皈依追隨上師。既要追隨,就應全然接受上師的教導,不要拂逆或抗爭。修行要的難道不是覺悟嗎?而我無時不刻、無所不用其善地循循誘導,為的就是讓大家覺悟,早一天覺悟!覺悟像清晨的桂花,只有等待陽光,才能散發芬芳,佛性就是那桂花,就在那裡,記住。

◎交心、無我與蛻變

 覺悟的過程,經常是把弟子逼到一種沒有辦法忍受的極限;在那極限,你放棄了自我,「無我」才會發生,你的心才會蛻變。上師的教導只會不斷地、無所不用其極的,把你逼到十字路口,你是要選擇相信上師、還是選擇相信你自己?如果選擇相信自己,那就繼續當流浪兒;如果選擇相信上師,這個「相信」自然迸出火花、發生蛻變,你的心就再也不是從前的心了。

 從另一層面來看,弟子就是我的上師。從弟子身上,我看到了自己。所以我樂意為弟子服務,並將此服務視為只有上師。看見弟子受苦,即是我內心的痛,我願為弟子捨離痛苦,自身承擔。只要對弟子有利,我會去做保護他的事,即便被誤會,也甘之如飴!上師所做的,沒有理由,就像媽媽保護自己的小孩一樣。

◎神聖密切的師徒關係到內外合一

 對上師發自肺腑的虔敬、清淨具信的祈禱,必能相應。無論什麼時候,只要能夠憶起上師,就會如實得到加持和祝福。瑪爾巴祖師最後一次到印度,巧遇阿底峽尊者,被邀請為其翻譯。雖然當時瑪爾巴的上師--那諾巴尊者已經圓寂,但瑪爾巴表明履行承諾上師再次訪印的決心,婉拒阿底峽。當他抵達上師的花園時,依舊恭敬獻曼達,驀然抬頭,喜見那諾巴祖師顯現於虛空中,邊搖著鈴鼓、邊唱誦密續最精髓的口訣傾囊相授、並放光加持,囑咐瑪爾巴回到西藏,要好好弘揚密續。如是法脈相傳,弟子與上師的心,已然如水入水、融合為一。

 弟子跟上師之間,如果不能產生交流互動,如果弟子永遠是弟子,上師永遠是上師,中間存在圍牆橫阻,那麼上師的加持,就不能進到弟子內心。而圍牆通常是弟子砌成的—弟子常因「自我」作祟,用感覺看待上師。自我是懷疑的根源、「我」的存在就是迷失於輪迴;只有「無我」顯現的時候才會覺悟。覺悟,只發生在「無我」的那一刻;當「我」消失的時候,「無我」就顯現了。什麼時候會有「無我」的顯現?每個人都曾經體驗過,只是沒人告訴你,這個就是無我、就是「存在」、就是空性、就是佛性。所以很容易在剎那間與之擦身而過,卻無法體認。上師能做的,就是告訴你一個方法,讓你親身體驗無我、體驗真理的存在,然後告訴你「就是這個!」上師從來沒有辦法讓你開悟,只能夠是你的助緣。但此助緣,卻是唯一的加持之源。

 百川終歸大藏海。上師跟弟子之間的關係是神聖而密切的,密切到弟子可以進入上師的心、上師也能夠進入弟子的心。當上師的心跟弟子的心合而為一,且弟子把他的心完全打開時,上師才會在這種情形下,為弟子指出「心的自性」。到最後,你真正相信的上師,不是那個具有形色、具有身體的上師—「外在的上師」已經消失了,進入你的心,成為你「內在的上師」;而那個內在的上師,就是你的自性、心的體性。只有那個體性才是真實的;也唯有你見到了「內在真實的存在」,你的信仰、信心,才能堅固不被摧毀。

 若你不相信你的上師,卻相信任何一個人告訴你有關上師的是非,那是因為你從未曾真正認識上師。否則無論你的上師做了些什麼事情,對你而言都是神聖的,這一點非常重要!我們藏傳佛教視上師如佛,大家要有如此正確的見地。開悟過程唯一的資糧、唯一的所依,就是對上師全然的信任。錯誤的學佛心態、將衍生錯誤的師徒關係。所以上師的悲哀就是,弟子將上師當作一種道具,「需要的時候,上師就是上師,我不需要的時候,就希望平起平坐。」所以,弟子的認知若不正確,師徒關係將會淪為痛苦沈重的負擔而無意義。若上師的存在,無助於弟子的解脫,關係不必再延續。但是,再怎麼說,上師是不會捨棄弟子的。

◎徹入骨髓的真實信心,決定開悟!

 當一位上師打開我們最深層的心扉時,我們對上師的信仰就會很自然地生起,這時候我們將能一瞥心靈的自性。同時會對上師產生難以言喻的喜悅和信心,對上師有無比的崇敬、尊重、激賞,只要憶起上師便心海澎湃,彷彿血液加速,而且充滿感激。但重要的是,此時的心是安詳平靜而非激動。若言激動,也只是一種形容而不是抓狂。這種感受不是創造出來的,也不是我們去跟上師要得到的,這種緣自於骨髓深處真實的感覺,就是真實信仰的來源。

 想要解脫,就必須完全臣服於外在上師的指導,進而啟發我們內在上師的本質,然後內外相融,合而為一。當內外無別、合而為一時,自然了義自性的勝諦;或者說,真正了解上師的本質為何—上師的本質,即是無可取代的自性!開悟解脫,必得戰勝自己的慾望;要戰勝自己的慾望,就是要戰勝自己的大腦!真正能夠改變你的,是對上師的臣服。「臣服」代表全然的接受。既然追隨了上師,就應該臣服在上師的教導之下,而不是在信仰、敬畏中帶著懷疑。唯有完全臣服於上師的指導,才能進入當下的存在、進入生命的核心,進入生命的狂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