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皈依 |
![]() |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 |
超越生死之鑰 你一直都是生活在「心的外面」,從來不肯真正進入你的內心、你的存在。這就是輪迴的開始,也就是無明。你不了解存在的光明,因為你抗拒他,不願意進入到那個光明的境界之中,不能夠了解「我為何在生命裏面,卻無法去認識生命、進入生命?」卻一味浪費生命!如果你從來不肯真正去了解這些,無論你皈依了誰,都是無意義的,只是一種形式,或自我安慰罷了。 你所要的皈依,如果不是真正為了要了解生命的實相真理,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,玩這種愛恨交錯、擁有失落、美麗與哀愁之間的遊戲(雖然自古很少有人玩膩而想要丟棄),那麼皈依就一點意義也沒有。喜歡玩輪迴遊戲,是因為無知、而且不夠幸運,沒人告訴他,在這一生一死之間,其實是可以超越的。你可以成為永恒,不再受制於生死的束縛。 從佛陀為人類揭開生死奧秘的那一天開始,佛所說的每一句話,不都是為讓世人超越生死束縛、迎向永恒的存在嗎?這些話就是佛法。佛身雖已滅度,佛法卻還在人間。有極少數乘願再來的菩薩、以及在菩提道上精進的行者,由於悲願,一世又一世,不斷來到人間延續佛法。唯一目的,就是教導並帶領世人迎向永恒。 如今佛法未滅反盛,佛弟子愈來愈多,但是有多少是真正為了解脫生死而皈依學法?無論多少,只要有人願意學習,教導弟子就是上師責無旁貸的義務。它不是責任或使命,我從來不認為弘揚佛法是我的責任,也從來沒有任何使命感。我內心反而覺得它是一種遊戲,一種跟弟子之間的遊戲、在跟輪迴玩耍的一種遊戲。弟子存在於遊戲之中,每一個人是那麼專注的在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,還樂此不疲。對這樣的弟子,上師如何認真呢?如果上師是台下看戲的觀眾,他完全知道戲碼是假的,那怎能扮演好觀眾的角色?台上演的是一齣悲劇,台下卻哈哈大笑,這戲還演得下去嗎?(上師這段話,值得深思,隱喻著即真即幻的真諦。) 演戲,要演得輕鬆自在、明明白白。接下來這齣戲,戲碼就是皈依。 決定捨離痛苦 皈依就是「自我決定要捨離一切痛苦」。你們可能會反駁,因為你們從來不想要痛苦,為何上師說要「自我決定捨離一切痛苦」呢?因為你們的不要痛苦就是「不要捨離痛苦」(案:痛苦常被作為快樂看待,上師所說的痛苦,指的是世間的快樂。)換個角度,如果「不要痛苦」是存在的,那表示「痛苦」是存在的,所以才會有「不要」的成立。一旦你決定不要痛苦,即便它發生了,痛苦也不存在。痛苦不是來自於「那個讓你痛苦的人事物」,而是來自於「你自己的大腦」,因為你的大腦有病。 佛云眾生皆有病,非指身體,是指大腦。什麼是「我」?你自己所想出來的,那個就是我。例如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?」其實答案就是你所想、所認定的社會。當人們看到閃爍的霓虹燈以為快樂時,那就是凡夫自以為是的淨土,這對凡夫來說;笙歌達旦,飲食男女,是人生一大享受;對修行來說,有人認為溫柔鄉不異地獄門,是造業之處;但對已証得自性的覺者而言,「那裏」就是「那裡」,不是什麼污穢或造業的地方。但有人主張,應視一切為淨土,心淨則一切淨;然而視聲色場所為淨土,是對心境已淨的人而說,可是你會對其中出賣色相的神女景仰朝拜嗎?會欣賞前去買醉的人嗎?我想一般人做不到,既然如此,又如何認定為淨土?那不是自我欺瞞嗎?各位,有淨土就代表有穢土,這是心的認知。(案:淨土一詞原為佛教專有名詞,在此上師將它作為凡人尋樂之處說。) 就眾生「病了的大腦」,如何建立正確的知見?究竟而言,就是不要給任何的知見。可是不給任何知見,卻無法改變既有偏見的存在。所以一開始必先建立正確的知見,其目的在對治錯誤的知見;如果錯誤的知見不存在,那麼正確的知見也不可留著。 依止上師 對為師而言,皈依是非常神聖的。皈依弟子如同種子,為師把種子播植在一畝良田,深深祈禱,願種子早日發芽開花結果。我不希望我們的皈依,好比將種子放到冰箱,永無開花之日;這是說皈依淪為儀式,弟子得到想要的,之後跟上師再也沒有任何互動;即便有,也只是在你需要、有所求的時候才來。如果把上師看得這麼廉價,那麼上師就無法在弟子心中產生神聖性。弟子對上師抱持怎樣的態度,關乎修行是否能有所成就。 談到上師的神聖性,上師是什麼?上師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夫?一位出家人?是得道的高僧?還是一位證悟的菩薩?上師不是弟子所看見或認為的。身為弟子怎麼有辦法認定上師外顯行為的甚深意涵呢?奈何弟子對上師的世俗認知卻依然存在。你的上師如何,不過是你的認定,終究不是那個存在的上師。 何以情人眼中出西施?即便醜陋,在熱戀情人看來,竟貌如西施,那是彼此將愛與美投射在對方身上,所以眼中所見無一不美。那種氣氛和認定,不是對方本來就有的。一旦投射不再,也許避之唯恐不及呢。同理,反之,弟子如果以俗眼凡心向上師投射,就見不到上師的尊貴與神聖,這是弟子的損失。 再者,上師對弟子有如母般無條件的愛。 情侶濃情蜜意的愛,其實是有條件的、佔有的、甚至是醜陋的。當你發現你不再愛他、不再被愛、不能被愛、或不能愛他的時候,馬上就心懷怨恨。所以愛只是外表,恨才是本質。人之所以痛苦,就是因為活在無明中,不知道愛隱藏著恨的本質。為什麼愛隱藏著恨的本質?因為自私、佔有。 上師對弟子永遠只有愛沒有恨,因為上師的愛源自內心,純粹只是愛,就像母親照顧嬰兒一樣,只希望他好、趕快長大。在上師的心裏眼中,弟子永遠都像幼兒,永遠都是長不大的。如果在我眼睛來看你們,哪天看到你長大了,那就表示我已經不再愛你了,因為你一點都不可愛,變得令人可敬。 皈依的因緣 佛法的可貴,在於你完全能夠在自主自由的情況下選擇,而歡喜信受奉行,應善加珍惜。所以皈依前,心裡要如是思惟:「無量劫的過去早己遠逝,從現在開始,我將再度進入佛法之門。我要為自己打開內心的那扇窗,讓陽光照進來;那和煦的陽光就是上師,我願接受陽光的溫暖。窗的開啟,不在太陽而在自己。此刻我心充滿感恩與感念。感恩過去曾經相逢,感念過去種下善因,所以於今再度成為師徒。」 真正的皈依,一次即可,不必遇到每位仁波切都皈依,可比結婚還神聖。當你們決定要成為我的弟子的時候,就要有心理準備,為師只會求全責備,不會多加讚美,因為讚美對弟子並無實質幫助。過去,沒人真正願意指出你的缺點,也沒人願意在你墜入地獄時,毫無畏懼跳下去拯救你。而今,皈依了,那人就是上師。這麼一說,可能你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,但懷著結婚般喜悅的心情接受皈依是很重要的,不要看得太嚴肅,皈依是莊嚴的。此後你知道未來該如何走,絕對不再向世俗低頭,否則受傷害的永遠是自己。 皈依,一定要發自於自己內心,因為瞭解佛法僧三寶的可貴,願眾生皆能成佛,為求菩提而向上師求皈依。所以在領受皈依之前,要三問自己「真的決定要皈依嗎?」以確定不是受人鼓動、勸誘或強迫。如果你曾皈依其他法師座下,更該問自己,果真要皈依眼前這位上師嗎?當三次答案都很肯定、毫無猶豫,那就是善果成熟的時候。 金剛乘的皈依 做好完全信服的準備,就是圓滿了皈依前行。 首先向壇城諸本尊三頂禮,是為「身口意的皈依」,表示發乎己願、出自內心求授皈依,且對依止上師已有相當認識。以身體向諸佛菩薩頂禮,可積聚皈依的資糧。其次向上師三頂禮求授皈依戒。行此六拜後,胡跪(曲右膝,跪左膝,即左膝著地),雙手合十置於胸前,隨上師唸誦皈依文、發菩提心文,不能流於口誦,務必發乎至誠,深刻思惟涵意。「善知識請眷顧我,我某某即刻起,盡形壽,向二足尊佛陀我皈依,離貪執無上,正法我皈依,無上之聖眾,僧寶我皈依。」之後上師曰「太諾」(意為「此乃方便簡短的皈依」),弟子答「列朔」,意為「妙哉」。 接著,弟子趨前,跪於上師左側,上師垂問:「你願意剪髮嗎?」弟子答「著啦」(我願意)。上師即剪去弟子一小撮頭髮,象徵效法佛陀當年為弟子剃度的威儀,但並非剃度。剃髮更意味著剃除八萬四千煩惱、以及對上師的無上供養—因為頭是身之頂,髮是頭之上。接著賜予法名、授以皈依證、法衣、念珠等聖物,並為弟子講授皈依戒律。剪髮、賜法名是重要的皈依程序,但並不是念了皈依文、獲得法名、剪了頭髮,就代表皈依。皈依並非求得庇護,或成為誰的弟子,皈依的意義遠勝於此。真正皈依是畏懼輪迴之苦,誓願究竟成佛,如此的動機與發心才正確。而上師接受皈依,不僅要度弟子的身、還要度弟子的心。 最後,上師向十方諸佛菩薩祈求,「願皈依的佛子們,解脫勝利之幢永固,願吾弟子成就無量壽命、此生持戒圓滿並成就。願吾弟子持戒無漏清淨、持戒不生我慢、持戒萬行,永追隨諸佛行誼,受持普賢諸事業。持戒無垢、更清淨、持戒不退轉。願吾弟子未來皆能身著三法衣、做大吉祥事。語出三藏大吉祥!意竟三學大吉祥!願三寶加被我佛子,此生大吉祥!」皈依儀式圓滿。 法名、法衣、念珠之象徵意涵 第一、賜予皈依証和法名,代表「心」的重生。 無論姓啥名誰,皈依後得到法名,就代表你的過去已然死亡、消滅、清淨,而獲得新生。(如何清淨?唯有消滅才得以清淨、而消滅的意思就是死亡)所以毋需再回憶過往,此乃皈依法名之功德。至於字輩,只是一種傳承延續,不代表早皈依晚皈依有何差別,皈依先後不是問題,真正肯修才重要。十年前皈依,卻都不修,突然跑來問仁波切還認得你嗎?「不認得,你是誰?」「我是你的皈依弟子,怎麼可以不認得我呢?」為師道:「請問你多久沒來了?」「大概七、八年了。」那怎麼可能嘛? 在我們藏傳佛教噶瑪噶居寺的皈依證上,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大寶法王聖像。皈依証等於佛教的身份證,要善加收藏。將來此生因果業報受盡,什麼都帶不走,皈依證帶得走。在無常來臨之前,若沒把握修證有所成就,那麼在中陰身的時候,一定要牢牢記住,若不幸到地獄,地藏王菩薩問來者何人?可別傻傻的說「我是陳阿三」,一定要說出自己的法名「噶瑪某某某」(本傳承法名),切記!這非常重要。 第二、賜予在家居士戒衣,代表「身」的重生。 出家眾與在家眾法衣不同,出家眾著棗紅色;在家眾法衣兩邊紅中間白,象徵行事不離中道,不執著兩邊、不執著是非;沒有對與不對,只有傷害與不傷害—不要去傷害任何人。再者,紅色是血液的顏色、生命的顏色,象徵「慈悲」;慈悲也是代表智慧,最高的智慧就是慈悲。白色象徵行事的方便,所以紅白法衣,象徵永不離慈悲與方便。總之,弟子們一定要學中道、行中道、以慈悲方便做佛事。 上師授予弟子在家居士服,象徵賜予身的重生,而它發生在自己的子宮內。子宮,是蘊育佛性的保護網所依處。所以男人也有「子宮」,不要把子宮唯獨與女性做聯想,或談到子宮就覺得有點骯髒。從此,你應學習重新認識身體,不再被身體所操控,進而妥善運用之。諸佛都在擁有身體的時候証悟,所以身體就是道場,歷代禪師語錄也不斷揭示:「此身即是道場,此身即是菩提。」發現身體的重要與奧秘,是修行一大課題。 人從開始學會如何穿衣服挑衣服開始,道德觀就像枷鎖緊套在脖子,視裸體為羞恥、骯髒、不道德。但卻又經常做不道德的事,所以常帶著深沈的疑惑迷思,在慾望的流沙中不斷掙扎,奈何每抵抗就下陷一寸,愈陷愈深,直到老死那一刻,還是如此。如果不懂得讓自己重生,那麼不管穿什麼衣服,永遠是在包裝,自欺欺人。 許多人都是為身體而存在,深怕老化不斷保養,為增強體貌魅力耗費精神,從未曾真正看待身體。肚子餓了,人們會說「我餓了」、或「我的肚子餓了」。那麼到底是「你」餓了?還是「你的肚子」餓了?「肚子餓」發生在裏面,但食物是外在的,如何能以外在的東西,來滿足、消除、平衡內在的空虛、飢餓、缺憾呢?當外在食物進入體內,一定是發生什麼作用,所以飢餓才消失。或許有人竊笑,「腦筋有問題,簡單的東西講得如此複雜」不對!這一定要探討,若不了解身體,如何從中解脫?百分之九十九的煩惱,都來自身體。人們只是接受身體的指令,而從未真正支配過身體。 父精母血結合,經子宮孕育,即長成人身。每個臉孔永遠是兩個眼睛、一個鼻子、一個嘴巴、兩個耳朵;然而我們卻無法找到完全相似的五官,即便是雙胞胎。如此身體是不是很神奇呢?不只神奇,還充滿祕密。科學家也從DNA試圖探索,他們認為身體就是生命、生命就是身體。其實關於生的祕密,三乘佛教之中,唯獨金剛乘密續談得最徹底,而且對身體能量的昇華轉化,有相當殊勝的教授。日後為師必然會在眾多弟子中,挑選具根基者,適時教授有關密續的精華。 每人對身體的觀感認知各異。某些人有潔癖、某些流浪漢不弄髒就睡不著,大家對自己的身體,都有獨特的見解與對待方式,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學習密續。有人覺得修苦行讓自己又飢又餓很好;若藉由苦修,能見心的自性才有用。如果只是折磨自己,則徒勞無功。但大部份的人都不會笨到折磨自己,只會縱情享樂。而在放縱之中,如何讓「自己的存在」、讓「自己的能量」能夠提昇?這就是密續的秘密。其實密續講的就是「生的能量」--指導行者如何讓能量提昇、攀越心靈的喜馬拉雅山。攀峰至頂,它就開花,一開花就稱之為「覺悟成佛」。所以幾乎所有佛像底座都安置蓮花為象徵;但真正的蓮花綻放是在頂輪、而不在下面。 第三、賜予念珠,代表「語」的重生。 一百零八顆念珠,是由兩股金剛線穿繞而成,兩端會合處,有形似葫蘆的珠首,分上下兩部份:上面代表佛父(上樂金剛),下面代表佛母(金剛亥母),兩者合一即佛父佛母無二,整體為佛父佛母雙運本尊的象徵。兩股金剛線,代表兩種菩提心—「俗義諦菩提心」與「勝義諦菩提心」。一百零八顆念珠,則象徵五十一心所,同時也代表慈悲心、菩提心;每顆念珠也代表一尊佛,當證得菩提時,心就會消融於菩提,只有菩提,只有「覺」的存在,心只有清淨、沒有心。(所以「清淨心」只是方便說。)清淨就是本尊,本尊即是清淨。也可以說,一百零八顆念珠代表佛已經加持你的心轉為清淨,所以每顆菩提子都代表智慧。 念珠已經過上師特別加持,同時繫有上師的法照,表示要弟子時時刻刻與上師保持相通。所以這串念珠具有加持、祝福的力量,最重要的是我們彼此相認的信物。念珠的作用,在於輔助用功攝心,持誦佛號真言時,一句一撥。念珠經常用,久之繩線可能斷裂,代表緣起緣滅,而不意謂什麼;線斷了珠子不要丟棄,取線重新串好。皈依之後,念珠應該隨身配戴,隨時牢記持誦。 手拿念珠,代表如同觀音菩薩滿懷慈悲喜捨—具大慈之心、大悲之心、大喜之心、大捨之心。大慈之心,就像母親毫無分別疼惜他的小孩,但願弟子們都能以毫無分別的心,來疼惜其他小孩、其他眾生。大悲之心,就是願一切眾生都能具足永恆快樂的種子,我們應以大悲心協助其他人認識佛法。大喜之心,就是無時不刻都活在當下,生活在「生命的整個存在」,而不是一部份。一旦能夠活在「生命的存在」之中,內心必然充滿感恩與法喜,這法喜自內心深處大慈、大悲、大喜之心而生。若不具慈悲,喜的心如何生出?隨喜他人一切善是很重要的。縱然自己無法做到,也不要嫉妒別人做得比你好,或阻礙其成就善業,切記!當別人擁有豪宅轎車,要隨喜他的福報;當別人能成佛道,則隨喜他的修行;當別人能成就道場,則隨喜他的功德。如此,他所行一切善,我們都可獲得,千萬不要嫉妒。嫉妒只會帶來憤怒仇恨,讓你難過痛苦。大捨之心,就是要捨棄對親情的執著、對眾生的分別(如種族或國家的歧視)。眾生所具的菩提種子皆同(只有清淨與不清淨),這才是真平等。 獲得三種象徵的重生,表示你已捨離過去和未來,願意追隨上師活在當下。唯有完全臣服於上師的指導,才能進入當下的存在、進入生命的核心、進入生命的狂喜。永恒才是真正的大樂,一般人追求的世俗逸樂,雖然也是一種樂,卻像極了包著糖衣的毒藥,短暫歡愉過後,常留下無限痛苦。所以聰明的人,應該懂得珍惜皈依善緣,從顛倒的追求醒悟過來。 皈依知行九要 第一、三種事不可行
第二、三種事當行
皈依的利益 皈依是三寶之基。彌勒菩薩在《般若集》之中,談到皈依的利益。佛說:「若皈依善業有形,是三界不許,譬如海水可量,則皈依善業不可衡量。皈依是解脫大道,其功德無量。」若皈依的利益,以有形的善業來加以計量的話,這是在三界之中所無法稱量的。就算海水可瓢取斗量,皈依的善業、利益卻不可衡量,因為皈依是解脫的唯一大道,功德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。 一般來說,皈依具有八種功德。當然,皈依功德是更勝於此。
皈依的層次 外在的皈依,是皈依佛法僧三寶。對凡夫來講,佛是一種信仰的投射,因為從未見過佛,只看到佛像。法雖有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供考證,但一切法皆方便法,乃修行的依據,非真實的存在。遵照佛所說法修行,到達某一層次,這些法全都要捨棄!所以連究竟法也不存在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最後強調「未說一法」,目的在提醒弟子不要執著經典所言。對凡夫而言,皈依大概只是皈依僧,皈依哪個出家人。對菩薩而言,究竟的皈依是佛,因為菩薩已經見性。 內在的皈依,比外在皈依更上一層,已不是外相佛法僧的皈依。內在的皈依,是皈依上師、本尊、空行護法。上師就是佛,本尊就是法,空行、勇父就是一切僧寶。上師、本尊、護法,與佛、法、僧無分別。視上師為佛,乃金剛乘特有的認知。 秘密的皈依,是皈依自己自性的法報化三身。這是以皈依上師本尊護法為基礎,更提昇深入。能了解法報化三身,就開悟了,不再是凡夫,不再對人有任何執著。 以上三種皈依層次,新皈依弟子還是要依外、內、而進入秘密的境界。 大小乘皈依之別 一、皈依對象不同 究竟來說,皈依僧寶、皈依法,都非究竟,最後還是要捨棄,究竟皈依是皈依佛陀。因為皈依佛法僧之後,成為自利利他的大乘行者;而利他事業,唯有佛陀能夠圓滿,所以究竟皈依對象是佛。而「法」亦是無常。法有兩種:「所說法」以及「所證法」,依佛所說正法修行,一旦證得之後,必須捨所依之法。即便修行證得十地菩薩的果位,亦非究竟,在成佛之前也應捨棄,才能圓滿成佛。因此,若言究竟皈依,則皈依對象唯一是佛。這是大乘的皈依。 中乘(獨覺乘)的行者,只求自己解脫,所以趣入自解脫道,不以成佛為究竟果位,亦無利他之心。「獨覺」行者喜歡獨自隱居,從不依止佛陀與僧寶,但其實種子還是從佛處所得。小乘行者與中乘行者沒有多大的差異,一樣是自求解脫、不生利他之心。然而小乘行者向僧寶皈依,因為佛滅度之後,不能親自從佛處皈依,所以向具足德行的比丘僧求皈依。 總之,大中小三乘的皈依處,究竟而言,大乘皈依佛、中乘皈依法、小乘皈依僧--此乃彌勒菩薩所言。 二、皈依時間不同 小乘、中乘的皈依就此生而已;大乘的皈依是直至成佛,這皈依都存在。所以我們也許懷疑,自己過去世是否已經皈依了?果真如此,今生是否還需要再皈依?當你有此想法,表示你過去世已曾皈依,那麼,再一次又何妨!大乘皈依的誓願與功德力,雖然持續到成佛,但行者生生世世、無時無刻,都必須一再皈依。 三、皈依動機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動機,都是為了令自己解脫輪迴;唯有大乘是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為高貴的動機、同時以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為修行之所依:「願眾生皆能具足快樂以及快樂的因,願眾生都能遠離痛苦以及苦的因,願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,願眾生皆能遠離怨親愛憎,住大平等捨。」精進勤修布施等諸善根,為利一切有情,而願成佛。 四、自利利他兩種極端與導正 有許多人知道大乘皈依要發菩提心,所以皈依之後,就急於利益眾生,而竟然選擇「說法」一途,這是不如法的!初機學人,尚無法自利,如何行利他事業呢?此時所行利生事非常淺窄,不能廣大。所以務必先自我修證,修證到有一定的體會和了解,然後再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悟,無私地教導眾生,如此利益才能寬廣真實。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也說,不必急於一時行利他。密勒日巴尊者一生都在深山修行,可是德行與影響,直到今天還是為所有藏人與金剛乘行者所讚歎。 另一種人,明白自我修證的重要之後,就認為「還是到山上隱居吧!」這也不對。隱逸山林,沒人跟你吵架,怎知忍辱修得如何?遠離人煙,如何能生利他之心?身為大乘行者,豈能在皈依後就跑到山上學起小乘來了?隱居修行是有條件的。必得從你的皈依師、或授業師、或根本上師處,求得法門;上師命令你、或你向上師祈求閉關專修,經由上師同意並做相關指示,才是被允許的。而不是皈依後什麼都還不懂,就一個人跑到山上「修行隱居」,有時還要找個伴,不然太無聊了,沒人講話。這種動機是不正確的。 各位當知,「不能不上山隱居修行,也不能不行利他慈悲心」,應奉行中道,兩者兼備,福慧雙修;在各種因緣成熟、且如法的情況下修行。切莫將得自不同上師的法門東拼西湊,「萃取精華」,變成自己的法,另創傳承,這是大妄語,要不得!
修學的次第 持誦十萬遍大寶法王心咒之後,依「聞、思、修」循序漸進。入門首重「廣聞」,為師的任何開示,都要用心聽聞,瞭解何謂佛性?什麼是佛法僧?佛的功德事業為何?什麼是輪迴?什麼是涅槃?先建立知見,善加思惟,然後進入實修,以四加行奠定深厚基礎:皈依大禮拜、金剛薩埵、獻曼達、上師相應法,各修十萬遍,爾後才准修本尊法。一生之中,只需要一個法、一個本尊、一個護法、一個上師,就夠了。 從今爾後,為師會教弟子們許多必修的儀軌。每天早晚必須照儀軌修持。儀軌是要增長你的智慧,而不是增長知識;搖鈴奏樂,是為了取悅本尊,不是給別人聽,不應吵到別人。藏傳佛教的本尊法非常多,但如果不以四加行為基礎,直接修本尊法的話,力量易於消散,好比流水無法安住,而且非常容易產生妄念。上師依弟子的因緣,一方面也可以教禪定、甚至教氣脈明點、那洛六法。但很基本的條件就是,信心要堅定、用功做四加行;不修四加行,想進入真正的修持,其實是很難的。岡波巴祖師一再告誡,「我們噶瑪噶居,能夠直指本心、契入佛性、証得本來清淨的自性而開悟解脫的心法,就是大手印;但四加行比大手印更難修。」所以絕對不要好高騖遠,想跳過四加行直接修大手印。
慈悲,不是掛在嘴上,也不是要求別人慈悲。有人跟你計較,你就要求他「慈悲」,作為功防戰略。(「你是佛教徒,要慈悲啊。」)不是這樣!是我們要對他人慈悲、對自己慈悲。但光有慈悲是不圓滿的,也要有智慧。而不執著正是智慧的泉源。不執著,有些涵養較好的可以做到,但把它放在心裡頭,這個也不對!「不執著」亦要捨。最初的「不執著」是對表面行為而言,例如有人對自己惡言相向,你外在能「不執著」、不計較、處之泰然,但卻於心中暗藏怨尤,或一直掛記著「不執著」。這種表面的「不執著」還是不夠的,要把內在的不執著都捨棄,方才徹底。 日常生活可以享受,但不可浪費。享受跟浪費究竟有何差異?享受是有能力可以受用,這不會折損福報。但享受的同時,當心存感恩,將擁有視為諸佛菩薩的賜予。浪費,例如每天上館子點一堆吃不完就是;但也不要為此以後上館子就全部吃光,把身體給吃胖吃壞了,不好,凡事中庸為尚。 瞭解輪迴是苦,唯有皈依才是究竟的庇護處。皈依,是一個開始,也是一個圓滿的結果。圓滿的皈依,讓我們成為佛教徒,依佛陀正妙法修行,不僅世俗法能夠圓滿,同時也能圓滿出世間法。這世界是很公平的,一切得失際遇都是因果輪迴的顯現。重要的,不是現在我們得到了什麼?而是我們現在做了什麼?成為上師的弟子,就應該要有弟子的風格。過去你的心習於向外攀緣,求得外在擁有;現在,你要能夠逐漸轉為內省內觀,向內心觀看。唯有去看你的心,才會發現「存在的秘密」;唯有你發現存在的秘密,你的風格才能夠顯現。這個風格不是個性,而是特質!成為上師弟子的特質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