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心徹入骨髓—佛陀割肉餵鷹的本生故事 |
![]() |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 |
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蹟,稱為「本生故事」。其中,「割肉餵鷹」堪稱毫無保留的捨身布施--讓我們細說從頭,也請大家思考,釋迦牟尼佛的菩薩行,於現今社會,可落實在哪些方面?沒有理由、不分對象、不求回報的大體器官捐贈、捐血、捐骨髓……其實都來自相同本懷。大體捐贈可不是現代才有的慈悲行為。 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為施畢王時,慈悲仁厚,廣行菩薩道,唯求作佛。帝釋和毘首羯磨為試探施畢王的慈悲與道心,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,演出獵食逃命記。鴿子躲入國王臂彎,老鷹疾飛猛追前來;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,老鷹抱怨道:「您渡一切眾生,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?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?」國王說:「我曾發願,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,必當保護。你需要什麼食物?儘管說,我也一定滿你的願。」老鷹毫不客氣,直索「新殺熱肉!」國王深思,「這就難了,不殺生,如何取得呢?想我這身軀,老病死之後,轉瞬間即腐敗臭爛,既然老鷹要,就布施給它吧!」於是國王喚人拿刀,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。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:「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,斤兩可別騙我呀!」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,讓鴿子停在一端、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。奇怪的是,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,國王身肉相對變輕。全身肉幾乎割完了,還是小鴿子重。 國王菩薩決心捨盡全身,以求與鴿子等重,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。鮮血淋漓、顫抖搖晃的身軀,連老鷹看了也不忍。「大王,您這是何苦?鴿子還我就得了。」國王堅持悲願,以手攀爬秤子,不料一使力,肉盡筋斷,失控摔跌在地,卻再度起身上秤。其心堅定無悔,感得大地震動、枯樹生華,天降香雨、天女歌讚此菩薩必當成佛。國王便作誓願,「我割肉血流,不瞋不惱,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,我身當即平復如故。」霎時,身體恢復完好如初。人天見之,皆大悲喜。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。 這不是神話,而是菩薩「悲心徹入骨髓」的極致!而故事的本身,也不在鼓勵仿效,而貴在學習慈悲無我的大捨精神。透過尊重生命,而完成自己的生命,才能見「得」之深義。也只有用心去愛,才會成為愛的真諦。真愛是全然的,只有「愛」,沒有「誰去愛」、或者「要愛誰」? 愛不是犧牲,更不能擁有;當你準備要去愛時,請記住,真正的慈悲,就是放下執著。何時學會放下,就有資格去愛。全然的愛,總是一份自在;無相還要無緣,當然法喜充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