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重 |
![]() |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 |
對於「重量」的度量,人們卻常常忘了自己心頭的那把秤。馬祖道一的故事,禪機深藏: 江西道一禪師,漢州什邡人,姓馬,故人稱馬祖道一。容貌奇異,牛行虎視,舌覆鼻樑,足下有二輪文。建寺太白山。 希遷禪師在湖南。一日有僧求見,問僧來自何方。學僧回答:「從江西來。」希遷禪師一聽:「啊!江西來,鐵定見過道一禪師囉!」 學僧說:「當然見過。」希遷禪師手指身旁一堆木材說:「道一像這堆木材嗎?」學僧無言回對。故與希遷禪師無法契機。因此,又回到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那兒,並將所聞告訴禪師。 道一禪師一聽,淡然一笑:「你說,那堆木材有多重?」學僧說:「我沒仔細稱量過。」道一禪師道:「你的力量實在很大呀!」學僧傻了,問:「為什麼呢?」禪師說:「你到湖南那麼遠的地方去,又揹了一堆木材回來,豈不很有力氣?」 禪師的一句「你很有力氣」,點出了學僧心頭砝碼的刻度:兩舌與搬弄。實則,在佛寺蘭若中人,終究不應各地遊走,以為遊學參訪;若生度量,興遊學之心,當有王維之投宿道一禪師寺中,所見美景,即透露皈依之願才是。詩云: 一公棲太白,高頂出雲煙。梵流諸壑遍,花雨一峰偏。 如是體認修行,則無論身處何處,都得以安住。佛家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之心訣,方能由此淺探一二。 大環境的動盪多變,相應著不安揣測的徬徨,週遭,往往撞擊著懸浮不定的心靈。在許許多多的場合中,弟子問我:在這樣的時局中,應何去何從?事實上,對於生活的度量,孰輕孰重?失衡的,不完全是外在於「我」的「他者」;擺盪的,不全然是心頭的天秤。檢視自己擺放的砝碼,同時莫忘心的安住。或許你已經發現了:常保此心,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。到哪裡去?心的故鄉。 更深層的,三祖僧璨的無秤之秤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」希望有那麼一天,你也可以體悟至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