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06/5/11  
琴聲中道
 
琴聲中道
文/噶瑪天津仁波切

  夜闌人靜,眾人都已入睡,東廂寮房卻還有位僧人在誦讀迦葉佛的《遺教經》。那聲音聽起來悲切而緊繃,似乎帶著幾許退轉的後悔與惆悵。

  多少年來,他都是日夜用功,而今持誦迦葉佛涅槃前的重要法教,想到自己不惜辭親割愛出家,為何精進不已,至今卻還沒有成就?感嘆去日苦多、未來渺茫難測,不禁悲從中來……。一日前去拜見佛陀。

  慈悲的佛陀完全瞭解他的心思與困境。佛陀安詳地問道:「你以前在家,曾經做過甚麼行業呢?」僧人回答:「弟子很喜歡彈琴。」

  一切法皆為佛法,彈琴亦可論道。

  佛陀設問:「琴弦如果太鬆,彈起來音色如何呢?」

  僧人回答:「那是彈奏不出聲音的。」

  佛陀再從相反角度引導:「要是琴弦繃得過緊呢?」

  僧人說:「琴聲太尖銳單薄,甚至還會把弦給弄斷了!」

  佛陀問道:「那如果琴弦調得鬆緊適中,又將如何?」

  「琴弦鬆緊恰到好處,所有聲音都可以彈得出來,和諧悅耳。」

  真是巧妙!僧人已經自己說出答案了……佛陀進一步闡釋:

  「沙門出家修學佛道也是這樣。
   心如果調適得宜,就可以慢慢證得佛果;
   如果追求佛道太急切,廢寢忘食過於急躁,就容易身體疲累。
   身體疲累,心裡就會產生煩惱與負擔,修行往往跟著退轉。
   一旦修行退轉,罪惡之心必定增盛。
   其實,只要讓心處於中庸的平衡狀態,保持清淨寂靜安樂,
   佛道就不遠了。」

  過猶不及,都是一種病態,一般人總是容易陷入這兩種極端,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中辛苦奔波——精進與懈怠、快樂與痛苦、愛與恨、得與失、生與死……當知,唯有安於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,才能獲得最大的寧靜與喜悅,沒有積極不積極、遠離造作不造作、放下刻意的追求,在自然而然中,不疾不徐,一切美好將圓滿呈現。

  修行猶如彈琴,琴是資糧,用功是道。諸位首先要放下對欲望的追求,安貧樂道。外人看來,簡直是廢人不事生產;然而,行者若在意外在,則離修行遠矣! 

出處: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原文
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,其聲悲緊,思悔欲退。
佛問之曰:「汝昔在家,曾為何業?」對曰:「愛彈琴!」
佛言:「弦緩如何?」對曰:「不鳴矣!」
「弦急如何?」對曰:「聲絕矣!」
「急緩得中如何?」對曰:「諸音普矣!」
佛言:「沙門學道亦然,心若調適,道可得矣。於道若暴,暴即身疲;其身若疲,意即生惱;意若生惱,行即退矣;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。但清淨安樂,道不失矣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