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的傳遞・善的循環
~三壇報恩超薦大法會報導~


撰文與編輯:黃家怡、廖曼利
攝影:蔡志榮、馬玉龍、趙嘉鴻
   蔡彤明、黃家怡、黃齡誼
時間:2025年8月20~31日
藏曆木蛇年七月(具醉月)初六~初八
啟燈迎靈

  白晝方退,夜色徐徐籠罩,暑氣尚未散盡,如來殿內外千盞供燈已亮起,光影如星匯聚鋪展成幽冥的光路,引導亡靈安然歸途。燭火搖曳,每一次閃動如佛光流轉,慈悲之手輕撫幽冥,使迷失的神識找到方向。

  渾厚悠遠的梵唄聲自鈴鼓間流淌,聲聲人骨岡鈴催促求度亡靈快快循聲而來,恭敬安奉於蓮座領受三昧供養與法會甘露。每一道光、每一次法音皆為慈悲的引導,祈願諸靈得以超薦淨土、或轉生善道、抑或於所生之處增長福德資糧。

  在民間信仰裡,所謂的「鬼」往往不是陌生的陰魂,而是許多人的至親故人的神識。人們對其既敬且畏,也源自深切的思念。因此,鬼月更被喻為「孝道月、報恩月」提醒世人以感恩之心追憶先人,並以行善祈福回饋親恩。

  三壇超薦法會的序幕,也使在世者心隨光明與法音澄明而安定,深切感受慈悲與法力普遍攝受。

如來殿內外千燈明耀,梵唄聲聲悠揚,光與法音成為慈悲的召喚,引領諸靈循光與聲入蓮座,安受供養,歸入佛光庇護。
上師交咐執事們,一一唱名迎請先人、歷代祖先、欲度之地基主、冤親債主、累世所殺生靈等進入壇城,等待接下來莊嚴、滿足、轉化、遷識之神聖超度儀式。
上師開示

  在修持殊勝的施身法(གཅོད,藏音:覺)時,行者以堅定的菩提心,觀想將自身化為無盡供養,奉獻諸佛菩薩,並布施一切眾生,藉此斷除對身體與我執的執著。這不僅能化解聞法者因執著所引生的病痛與苦惱,更能開顯無畏與清淨的智慧。仁波切在開示中特別指出,修法的深義不單是治癒身體,更在於以智慧透視「身心並非實有」的真諦,進而培養無懼的心以面對生死無常。

  同時,仁波切亦慈悲詳解中陰身的種種境相。他教導大家,中陰並非抽象遙遠的概念,而是生命過程中必然會面對的重要階段。若能於生時學習並熟悉其景象與心境,便能在臨終與中陰之際,以正知正念守護心續,不為幻境所惑、不被恐懼所牽。這正是佛法中最深切的慈悲——讓眾生在生死之間找到光明的方向。

  這一夜,所度對象不只是亡靈,還有活生生的人心---。

仁波切上座修法,並為有形眾與無形靈開示施身法與中陰身要義,指引行者斷除執著、直視無常真諦,於次第完整的修學中體悟解脫之道。
虔心朝山

  炎夏的清晨四點半,天色尚未破曉,四周寧靜莊嚴。大家於如來殿集合後,隨慧光師引領從山門展開朝山行程。每三步的停下與頂禮都是對三寶最虔心的敬仰,也是一次次內心的沉澱與懺悔。汗水隨著動作滴落,卻映照出心念的清淨與專注;身體的俯仰間,我執漸次放下。

  從晨曦微光到旭日初升,眾人以堅定的願力,於步步禮拜中淬鍊心性。心中有上師開示的聲音,勉勵以感恩心和懺悔心朝山,不為外求而是藉由身心合一的行持,體驗法喜與清涼。

晨光灑落山徑,步步禮敬的身影在雲霧中拉長,虔誠的朝山者與靜謐山林融為一體,散發著安詳與恬靜的力量。眾人於朝山後隨著慧光師念誦功德迴向文,祈願眾生同享朝山功德與清涼智慧。
珍貴無上三壇法供

  靜立於蓮位前,心中盈滿對先人的思念與感恩---。

  烈日照耀窗外,如來殿內清淨莊嚴,燭光閃爍於外壇蓮座之上。法器聲與梵唄迴盪,清香裊裊升起,果品、茶水與菜碗悉數供奉,供品齊整映照虔敬之心,使如來殿充滿佛法威德與恭敬氣息。

  內壇啟建阿彌陀佛淨土,虔請本尊與護法降臨,上師仁波切慈悲主法,帶領喇嘛、弟子與信眾修誦儀軌及薈供,為亡者祈求冥福,使靈魂得以聆聽佛法開示而超度,也為已轉世先人增添福報,並與有累世因緣的眾生,無論歷代祖先或冤親債主,皆能透過超薦功德迴向,受佛法加持。

  珍貴無上的密壇,在 上師心中顯化,成就無上無始秘密加持壇城。 上師以明燈引路,以真實之語打造智慧之舟,開示求度中陰眾生了悟自性,於瞬間超度輪迴大海、薦識彌陀淨土。

仁波切上座主法,帶領眾喇嘛依儀修持,現場肅穆而殊勝。壇城莊嚴安設,蓮座環列成行,映現清淨莊嚴之相。隨著法音聲聲,十方善願同聚壇場之中。
弟子恭敬獻上潔白卡達,頂禮上師座前,領受慈悲加持,法喜充盈。
上師結界壇城,為亡靈皈依、賜與智慧甘露,令其超度輪迴、受生淨土。
上師加持供品轉化為甘露後,以火轉化一切,以煙供養餓鬼眾生。
恭敬取下中陰識所依的蓮位,上師以三昧真火,令因緣合和於頃刻間歸於本來,普度無量生靈,頓超三界,直趨淨土。
慈悲普渡

  「普渡」一詞,儒、道、佛三家皆有論述,然其所指義理並不完全相同。佛法之「普渡」並非僅是超薦儀式或時節祭典,而在於恆順眾生根機、善巧開示,令其於因緣中得以轉迷為悟、離苦得樂,乃至趣向究竟解脫。若僅執著於形式,便易流於民俗之表象,而失卻佛法本懷。是以,佛家的普渡乃是遍一切時、一切處,凡能導引眾生趣向覺醒與清淨解脫,皆是普度眾生的真實意義。

  仁波切特別強調,佛法的弘揚,不應與本土傳統文化相背離。民間信仰承載著世代群眾的情感與歸屬,其核心亦在於慎終追遠、尊重生命。佛教若能與之結合,不僅能夠延續文化脈絡,亦能於其中注入佛法的深義,使民俗不止於世間的安慰,更能成為通往出世間解脫的方便法門。此種善巧結合,既不失佛法之根本義理,又能深植於群眾心田,廣結善緣。

  此次普渡法會中,仁波切特別安排由慧光師引領眾人修誦「四臂白觀音」殊勝儀軌。四臂觀音以大悲為本願,光明攝受無量有情。此一莊嚴儀式,使法會超越單純的祭祀層面,而成為結合傳統與佛法的殊勝法緣。參與其中者,不僅能於儀軌中獲得心靈的安慰,更能於佛法悲智雙運的導引下,生起出離與覺悟的因緣、種下成佛的種子。

噶瑪寺的停車場於三壇法會化現成莊嚴的普渡場,虔誠敬備豐盛的普渡供品,香花燈果莊嚴陳列,現場氛圍莊嚴清淨,盈滿慈悲祈願。
外壇普度場,仁波切特別囑咐修持四臂白觀音儀軌,由慧光師領眾唱誦。不同於一般民間的普渡,噶瑪寺以觀音的慈悲法音撫慰攝受亡靈,饒益陽世。
上師來到普渡場,以長壽旗為眾人加持增益福慧、吉祥安康,並教導大家,雖然人眼無法看見中陰眾生,但他們與我們一樣尚未解脫但同具佛性,禮敬與尊重是佛子行。
上師為普渡供品灑淨加持,將一切飲食化為清淨甘露,安慰亡靈,亦利益人間。法會圓滿後,普渡品將捐贈鄰近中低收入戶,使福澤廣布,慈悲延展,成就冥陽共利之善行。
眾人共同祈願與迴向,並依照民間古禮,以虔敬之心行三柱清香、三巡斟酒供養後,主祭官代表全體祈示,獲得福杯盈滿。
「普肚眾生」物資發放

  三壇法會的供品,經由 上師加持清淨後轉化為甘露,志工們協助發送給左鎮、玉井、楠西、南化低收及中低收家庭共1,123位需要的人。從籌辦物資、張羅法會到發放物資,眾人跟著 上師學習實踐菩薩行誼。這才瞭解,炎炎夏日中的無私利他,原來是清涼歡喜之源!

上師仁波切親臨物資發放的現場,鼓勵大家讓愛傳遞、讓善循環。蔣揚慈善基金會董事們也蒞臨現場,和志工們一起發放物資。不論贈者或受者,都是滿心歡喜與圓滿!

 

--發布日期:2025-09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