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
――上師對假日服務組的志工講話
有一群人
平時在家,假日不在家。
他們有的年紀小,有的年紀大,
有的不大也不小。
平時,他們
有人當學生、有人當老師、
有人當導演、有人當郵差……
假日,他們
在塔之鏡
手沖咖啡、烘焙紅豆餅、
為您端上一杯洛神花、
為您說上一段歷史、一個典故
………
他們,有個共同的名字,「志工」
上師對服務遊客的志工講話
藏密中土化是我們的理想。但是漢化需要很長的時間,是百年大業。雖然開山、建寺的過程很辛苦,但只要有功德主護持,建寺並不是問題,培養出家僧眾才是大問題。
世界富裕了,不是只有我們缺出家眾,在印度、在西藏也是如此;過去,每戶人家會把最聰明的小孩供養出來當喇嘛,但現在已經不再如此。這是時代的改變。天主教修女也跟我講過類似的困境。現在台灣的天主教的修女很大部分從越南來的。
在少子化的浪潮中,將來一戶一人,是必然的現象。當世界發展到一個程度之後,大家開始不生小孩。現在全世界幾乎都一樣,這是自然現象。一直要到有戰爭、天災的摧殘,人類變少了,大家才又會積極地來生小孩。就有如山峰山谷一般;我們現在,就處在即將落向山谷之中。
因此,志工會成為將來寺院的中流砥柱。
說也奇怪,你們都願意來寺院付出,乾脆來出家不是很好?(眾笑 )
其實,對我來說,出家、在家的弟子都一樣。只要是心地、見解、思想正確,所做的行為正確,保有一點點人的自私,還好。不會差到哪裡去。但是,要記住:為自己想,沒有錯,但為自己想而做傷害他人的事,有錯。記住:不要為自己想要而去傷害別人,這不行;無論在家還是出家,都不行;連想都不行。如果你想: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」用這樣的想法催眠自己的話,行為就會產生偏差。
對、錯、好、壞,全部是自己的思想在做分析、判斷、決定。好壞無定論;它不是不變的:好可能變壞,壞也可能變好。我們是活在一個二元相對的世界,什麼都是相對的;沒有全然的對,也沒有全然的錯。
人性本善還是本惡?我的了解是,人性是善惡混雜,但究竟來說,人性是非善非惡。這個非善非惡的人性,如果能夠提升到心性.就是菩提。心性即是空性,因為心性不可得。心是輪迴,心是善也是惡,非善也非惡。就像這個一樣(指著桌菜):這個是馬鈴薯,光只有馬鈴薯不好吃,光只有沙拉不好吃,好幾樣綜合起來,我們覺得好吃了,這就是一道料裡。同樣的,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,覺得我這一生有價值,那就夠了,這就是最有意義的人生。不要去問說: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」光是想是沒有用的。要真的去做,做你想做的。
人一輩子,不過是呼跟吸而已;當你呼出去,吸不進來,這一生就宣告結束。結束之後,死亡沒有什麼可怕。這十幾二十三十多年來,我們的教導,例如曾跟一個弟子說:「來、來、來,靈前花你來插。」大家都忙完了,只剩他,問他:「你不怕嗎?」「不會啊!」亡者就躺在那裡,他在旁邊插花,不會害怕;因為他知道,這一位師兄得救了。
各位很幸運!能夠接觸藏傳佛教、接受藏傳佛教,永遠不要放棄你的信仰。即使遇上了你所沒有辦法承受的阻礙,講出來,我盡可能地幫你,把你心中的結解開。記住,佛教徒本來就是解脫。什麼是佛教徒?皈依、受戒。
謝謝你們!
後記:
12月29日,一場溫馨的聚會。
上師宴請假日服務組的志工。
一段平易近人的講話和閒話家常,
是教導,也是至誠的關懷。
一個驚喜的抽獎,
中獎不中獎的都笑開懷。
在家?還是出家?
有 上師在的地方,就是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