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光溫潤,上達天聽
錫製祭祀禮器,認捐留名
銀灰色的錫略帶微黃的金屬光澤,比清冷的銀多了幾分溫潤。錫,比金銀更柔軟、構造更輕薄,毛孔細緻,能產生負離子以淨化水質,被譽為「會呼吸的金屬」----「盛水水清甜,盛酒酒香醇,儲茶味不變,插花能長久」----再加上良好的伸展性和不易氧化的特性,使它成為受人喜愛的工藝材質。
錫器作為禮器和祭祀用品是歷史悠久的傳統。在中國古字中,「錫」有賜與之意,錫器具有天之賜福的吉祥內涵;在漢、晉時期,天子賜予臣子的最高賞賜即名九錫。明代以後,除了廳堂擺設和日常用品,錫匠更提升錫器的藝術內涵,使之走入書齋,成為文人雅士把玩珍藏的逸品。到了民國時期,錫器甚至成為身分和地位的象徵;平常人家購置不起大套件,但在兒女婚嫁時,一對錫燭台或錫製茶壺、酒壺,都是祝福的嘉禮。
清領時期隨著先民來台的錫藝,在臺灣也有百年的歷史;可惜,歷經日本異族文化的統治和戰爭的洗禮,目前僅存屈指可數幾家錫鋪尚堅持守護著這項珍貴的傳統技藝。
奉 仁波切諭示,噶居寺為今年中元三壇超薦法會普渡場,預定了五套台灣傳統的錫製祭祀禮器,由台南百年「榮發錫舖」職人手工打造。
每套錫製祭祀禮器包含了
- 五賽爐1組(香爐一件、花瓶一對、燭台一對)、
- 薦盒1件、
- 山珍海味盤1組(4個)、
- 水果盤1組(4個)。
五賽爐又稱五具足:香,表示守戒,「戒定真香」;燭,表示菩提心與光明智慧,「匯聚無量光明、照亮解脫之路」;花,代表因,提醒弟子「種好因,得好果」。用尊貴並具有福氣的古老工藝來祭拜十方有情,深藏著 仁波切教導我們慈悲普潤的深意。
傳承百年工藝的精鑄禮器,盛裝著代代相承的祝禱。
今年孟秋,普渡場上最優雅溫暖的微光,上達天聽
----每一套25萬元。徵求五人,發心供養。也歡迎隨喜參贊。
噶瑪噶居寺執事會
掌堂張智欽暨全體執事 敬啟
--發布日期:2024-06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