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06/12/15  
十六米釋迦牟尼佛說法相
 
十六米釋迦牟尼佛說法相

  金黃澄澈的巍然釋尊,輝煌無比!創台灣室內大佛之最,巡禮的人,每每在仰望佛容之際,讚歎不已!

與台灣常見的佛陀造像迥異
   台灣多數的釋迦牟尼佛,常見手作「觸地印」,雙盤結跏趺坐。然而一入本寺如來殿,游目所及,卻令人驚豔!來到這裡,讓人彷彿置身佛的殿堂,雖然沒有龐大奢華的建構;但卻能感受一種悠然氛圍,恍若間,無聲地傳遞著佛陀神聖之語,寧靜、祥和……來者雀躍的心,正朝向領悟的足跡。

  一尊十六公尺高的釋迦牟尼佛,端坐於金剛寶座,雙足垂下如彌勒坐姿,以蓮花承托。雙手結「說法印」,延續佛陀永在人間說法、佛法常住娑婆!靜默地,台灣歷經二十餘年的藏傳佛教滋潤,喇嘛的弘教,有著見證歷史的噶瑪寺。在這兒,莊嚴的大佛支舉著不可見的歷史文化與傳承,帶給我們靈性的昇華。

對藏密藝術的熱忱
  大佛背光,從泥塑、開模、翻銅、修飾、拋光、安裝都自己來的瘋狂行為,創造了全世界首座嚴飾著大鵬金翅鳥、龍女、摩羯魚、騎馬的童子、雄獅、寶象等祥獸的銅雕;迥異於漢地佛像背光僅是光圈火焰的造型。

  大佛前額毫光,由三百顆鑽石鑲嵌而成。白毫光,這是大佛身上極為細小的一個點,但卻朗耀地,顯示信仰的見證力量。佛陀額間白毫放大光明,普照六道眾生的,不再僅是一件藝術品而已。

  佛前兩側銅像為舍利弗、目犍連二大弟子,與傳統的阿難、迦葉有別,更顯年輕;這純粹是想引導希望的信息,而它來自朝氣的身心。值得一提的是,舍利弗、目犍連二大弟子尊像,以三折姿而立,纖柔細膩、線條優雅,又極具動態之美,洋溢著豐沛的生命力。

上師神通無處不在
   龐大沈重的銅鑄佛像,得利用起重機懸吊以利組裝;事前的定位更需精密計算,整體工程浩大且具高難度挑戰。

  佛像安裝完成時,承包商恭請仁波切親往檢視是否居中。仁波切站在大門往內一比,笑著說道:「差一吋!」包商問:「往左或往右?」仁波切不假思索回答:「往左移一吋。」後經重測,果然如是。包商立刻當天加工,修正一吋,而成如今模樣。事後,有人向 仁波切請益:「可有方位風水?」仁波切說:「四正即是好位。」真是笑談間神通無處不顯!

如佛降誕的開光大典

  夏瑪巴法王為大佛開光  
  2002年3月11日,法王夏瑪巴為七佛、大佛開光。圓滿時,於金剛寶座前,法王與仁波切很有默契地對望,然後一起將金黃色卡達,向上拋獻予釋尊。黃金般的絲綢卡達,如雲舒展翻飛、如騰空碎浪,在佛前畫一虹優美長弧,而後柔軟溫潤地,靜靜倚著佛足。那美的瞬間,彷彿有花瓣飄降如雨、彷彿有天人歌舞伎樂;從佛眉間湧現百寶光明,遍照三千大千世界……人間娑婆、噶居佛剎,釋尊手作轉佛輪印,現在說法!

 鮮紅、金黃、雪白、湛藍、深綠,映帶著金黃澄澈的巍然釋尊,上師仁波切曾讚歎道,「吾未曾看過如是莊嚴的佛像!」

佛像的神聖裝臟
  大佛由銅鑄組裝而成,內裡中空,必須裝臟方有聖靈。其內裝臟三部大藏經(甘珠爾和丹珠爾)、諸多真言咒鬘、古老經典、佛像、舍利、以及無數珍寶香末,直至溢滿。

  什麼是「裝臟」?依藏傳佛教傳統,佛像內必須裝臟三種聖物象徵佛的身語意:古老佛像代表「佛之身」;佛經、真言代表「佛之語」;珍貴舍利代表「佛之意」。此外還要製作「中脈」安置其中,中脈選上好木材,刻滿經文,再經修法開光,才是圓滿。向此佛像頂禮,方能具足功德。所有噶瑪寺的佛像,都經如此莊嚴、繁複、慎重的程序而成。

承續造像傳統 通往宗教藝術大道
  想要詳盡描述佛像的宏偉莊嚴,以及眾生瞻仰禮拜之際,自然產生強烈的震撼與感動,這是不可能的!自古以來,就有許多鑿刻於山壁的摩崖大佛,例如山西雲岡曇曜五窟、洛陽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……而在室內的大佛,像是布達拉宮等西藏佛寺,常有比人還高或等身高的大佛或八大菩薩尊像;敦煌也有九層樓高的彌勒佛;北京雍和宮也有列入金氏記錄的木雕彌勒菩薩像……等等,這些偉大的佛教藝術創作,留給全人類的是不朽的寶藏,讓每一位參觀者自然發現心靈的平安,產生一種他鄉遇故的親切感。霎時,煩憂可以卸下、慾望可以清涼、衝動可以善良,一顆真善美的心終於流露感恩與滿足。或許,這才是開山上師雕造大佛的本懷與期待吧!

  噶瑪寺大佛承續了佛教藝術史上的造像傳統,在台灣展現新的風采與生命。在嚴肅的佛教殿堂中,散發著一股讓人緬懷的沈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