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達起源於西藏的本土文化,以生絲織造,一般多為白色,是藏人向尊者、長者、貴賓表示敬意的代表物,廣泛應用於婚慶誌喜、餽贈禮品、各種送往迎來的禮儀。
在藏傳佛教中,晉見上師、活佛時,人們往往手持一條白色卡達,卡達上織有八種吉祥圖案—寶瓶、傘蓋、尊勝幢、吉祥結、雙魚、海螺、蓮花、法輪,象徵禮讚與供養。
仁波切教導:「無論任何供養,蘋果也好,現金亦然,置於象徵純淨的白色卡達之上,連同卡達一起獻供,如此即是純淨的供養。」
![]() ![]() 卡達圍繞於文殊菩薩雙肩以為莊嚴 大佛手中的五色卡達象徵佛的五智功德 ![]() 向上師獻身、語、意、功德、事業供養時,將五色卡達編織成索帶,連同供養物一起呈給上師。 |
所供養的卡達是呈到上師的面前,或是放在上師的法座上,視情況而定,總之以恭敬心為要。此時上師可能為來者摩頂加持,或是將卡達掛回對方頸上,表示祝福。在特殊情況下或同輩之間,受禮的一方為了表示尊重對方,不會將卡達掛回對方頸上,而是以另一條卡達回禮。在重大的時刻,上師也可能賜卡達給弟子,表示殷切的期盼與祝福。
噶瑪寺的殿堂、佛像、上師法座處,處處可見純白柔軟的絲質卡達,或鋪陳於上師法桌前緣,或圍繞於佛像雙肩,或貼服於唐卡邊框,以為莊嚴。
卡達長短不一,長者1至2丈,短者3至5尺。一般多為白色,不過亦有彩色者,如如來殿大佛手中的卡達即有五色,黃、白、紅、綠、藍,相應於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同時也象徵佛的五智功德:法界體性智、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。另外,向上師獻身、語、意、功德、事業的供養時,每每將五色卡達編織成索帶,連同供養物一起呈給上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