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開山上師於十六米釋迦牟尼佛前頂禮 |
當我用生命構築不朽的殿堂時,
我也同時體認不朽的真理:
在這一生之中,我忽略了太多事物,
但唯一沒有忘記的是,
該如何做好每一件事。
藝術是一種高階語言,
毋須以白話明說。
心的建築,表現在宗教理念的宣揚。
我的理念,是想藉著前所未有的集體創作,
精確反映今日時代,將人心的不安,與道德的墮落,
透過宗教沉澱與昇華,轉化成唯美的心靈。
——噶瑪滇真聽列惹薩如是說
殿內主祀十六公尺高的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,與七佛白玉石雕、藻井九大壇城,並列為本寺藝術三絕。
壁畫、雕塑、彩繪、唐卡,令人驚豔!漢藏兩族傳統工藝,已在此延續且創新;頂禮靜觀,似可瞥見藏於藝術身後的永恆生命。
各樓有其安名:一樓,金剛寶座。二樓,前為「法輪院」,後為「日光樓」。三樓,「講經院」。四樓,「傳燈院」。五樓,「密續院」。六樓,「上樂金剛殿」。
法王殿—殿內介紹
七佛
登臨法輪院,殿堂琉璃為地、澄澈如鏡,宛如明珠般映著七佛尊容。根據《七佛經》所載,七佛是為「過去莊嚴劫,毗婆師佛、師棄佛、毗舍浮佛;今賢劫,拘留孫佛、迦那迦牟尼佛、迦葉佛、釋迦牟尼佛。」七佛尊身高七尺,安坐於蓮花寶座上。佛身壯碩飽滿,比例勻稱;衣褶布紋之疏密,與肢體起伏隱然呼應、含蓄烘托。雙足結跏趺安住蓮臺,身披金黃色戒衣。頂有髮髻、最上以摩尼寶嚴飾。慈顏豐潤,雙眉修長、彎如新月,鼻樑挺拔。所不同者,手結契印各異、嘴角弧線變化微妙,表情各一,各顯神韻。
大理石的細密質地,刻畫線條與塊面,格外出色。細觀佛手纖長,紋路流暢宛轉;掌心指節,豐腴清瘦有致;肌理膚質如玉凝脂、細緻潤澤,宛如出水蓮瓣。寫實刀法所引帶的效果,觸目彷彿感覺佛手的溫度與彈性,忍不住驚歎其絕美!掌心另以輕淺的陰刻線條,表現佛三十二好相之「千輻輪相」,佛足足心亦然。《七佛說戒偈》以漢藏對照,刻於寶座前,與七佛造像,共同見證了藏密傳台的歷史。此乃開山上師之所記。
開山上師云:「之所以造七佛聖像,乃因為師在禪修中憶及七佛尊容,而令不丹雕塑工匠依吾意,先泥塑,再翻纖維製模,指導張敏琨精緻修改,特別是手印、唇部、容顏等處線條。造型確定,而後委請名石雕家王秀杞斧鑿而成。排列順序,乃遵傳統,並與文殊菩薩相應而成就此吉祥莊嚴。」
七佛每尊高七尺、蓮座寬五尺二,重達兩噸半,位移不易;因此要安奉於五、六尺高的寶座,並取得精密定位,難度甚高。工作人員先前為此煞費苦心,不料安座時,不待反覆移位,每尊間距恰為預擬的六公分,似有護法暗中擎挪相助。再者,七佛以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,想挑七件一體之素材,若非早有因緣,否則實難際會,妙哉!
玉之溫潤、石之沁涼、白色之聖潔、金色之輝煌,在此巧妙交織成蘊藉深厚的七如來。佛手正向你訴說無盡密意,佛眼正對你照注大悲慈光。於佛教藝術薪傳,我們如是歡喜地,再立一座里程碑,堪稱大雅溫潤之最!
|
|
 |
於七佛虔敬點燈供養 |
|
 |
以額頭輕觸七佛蓮座接受七佛加持 |
|
|
十六米大佛
 |
於佛前經行積聚無量功德 |
仰望巍峨的大佛,不假語言文字說服,恭敬虔誠自然生起。慈悲的眼眸,永遠溫煦地注視來者,宣流拈花微笑的密意。
一般佛寺大殿所安奉的釋迦牟尼佛像,大都是以結金剛跏趺坐姿為主,但無形中卻讓人多了一份距離感。開山上師為了表現佛陀大轉法輪時,親切慈悲的神韻,改以如印度古石窟坐姿的佛像取代。巨高的釋迦牟尼佛端坐於金剛寶座,著右袒式袈裟,雙足垂下如彌勒坐姿,以蓮花承托。雙手作轉法輪印,象徵佛陀永在人間傳法、佛法常住娑婆!佛身完美的比例,線條流暢,肌理豐潤;連衣紋都起伏有致,彷彿親臨人間般。
佛像先以銅鑄,而後安金箔。內裡中空,裝臟三部大藏經(甘珠爾和丹珠爾)、諸多咒鬘、古老經典、珍貴佛像、舍利、以及無數珍寶。大佛背光嚴飾著大鵬金翅鳥、龍女、摩羯魚、騎馬的童子、雄獅、寶象等祥獸銅雕;與漢地背光僅是光圈的做法迥異。大佛前額毫光由三百顆鑽石鑲嵌而成,代表佛陀白毫放大光明,普照六道眾生;每一顆鑽石皆代表著十個大千世界。
 |
脅待弟子 |
佛像安裝完成時,恭請開山仁波切親臨檢視是否居中。仁波切遠遠站在大門,笑道:「差一吋!」。工程師問:「往左或往右?」仁波切不假思索回答:「往左移一吋。」後經重測,果然如是。眾人立刻加工,修正一吋,而成如今模樣。事後,有人向 仁波切請益:「可有方位風水?」仁波切說:「四正即是好位。」其所謂「四正」,是指身口意行當與正覺相應也。
鮮紅、金黃、雪白、湛藍、深綠五色卡達供養,映帶著金黃澄澈的巍然釋尊,佛像出音:「吾未曾見過如是莊嚴的佛像!」眾人驚奇!只見上師笑著說,「是佛說,亦是吾說,未曾有人說!」
大佛尊前,兩大弟子舍利弗、目犍連脅侍左右。手執錫杖、僧缽,以「三折姿」而立,活潑的動態感、優美的身段線條,流露年輕的生命力。
大佛頂嚴藻井木雕壇城
藻井上的天空,閃爍著本尊智慧之網。創佛教世界之舉,我們將金剛乘九座壇城木刻,嵌在寶殿藻井為佛頂莊嚴。
正中央是佛與十六阿羅漢和合僧聚眾輪,意在祈禱藏傳佛教在台灣日益興盛、所有出家眾都能和合。餘八座分別為「金剛亥母壇城」、「上樂金剛壇城」、「紅觀音壇城」、「密集金剛壇城」、「喜金剛壇城」、「文殊降閻魔壇城」、「大幻化網壇城」、「金剛手壇城」。
九座壇城作「井」字形分佈,齊整而深邃,明麗而神秘。本尊居最裡層蓮瓣中,四周以各式捲草紋、瓔珞垂珠等繁複華麗的紋樣為莊嚴,四角有神龍蟠踞,精緻絕倫!此外共有三十六尊大鵬金翅鳥守衛。依傳統,只有受過本尊灌頂,方可瞻禮本尊壇城,戒律甚嚴。故壇城一直被祕密的保存下來,口耳相傳至今。
神秘的符號,是藏密藝術與深邃佛理結合的極致!仰望藻井上九座稀有的木雕壇城,諦觀那如蒼穹霞影的印記,佛說將可獲得無上加持,名為真實不虛、不可思議。
通天柱與萬佛牆
 |
萬佛牆 |
|
|
 |
通天柱 |
|
安奉大佛的挑高空間,以金色長柱貫通二樓至五樓。彩繪與安金靈活搭配,將蓮花枝葉圖案作多樣變化。柱礎設計成蓮花石雕,內藏燈光可向上透出,映在金色的通天柱,好一片亮麗輝煌。
大佛左右壁面,嚴飾滿滿的五方佛銅浮雕。浮雕下銘刻供養者芳名,功德與寺常存。遠溯古代中原石窟,如敦煌、雲岡,經常可見類似的「千佛」主題,只是多以彩繪表現。
佛陀的故事 化為玉石鑲嵌壁畫
|
 |
參觀信眾借由玉石鑲崁壁畫的解說,了解佛陀的一生 |
釋迦牟尼示現人間,教導我們如何離苦得樂,究竟成佛。後人集佛陀一生故事,而為十二相成道的精彩佛傳。根據密續之說,釋迦牟尼佛先依顯宗契經,圓滿三大阿僧祇劫,證十地菩薩;在奧明天受十方諸佛無上灌頂,證圓滿果位。爾后以化身示現於人間,為淨飯王之子;在尼連禪河邊入定時,至天道說法六年。此與小乘、大乘之說,有明顯差異。
藝術史上,早在印度桑奇佛塔、犍陀羅石雕,已出現情節簡單的佛傳圖。西元三世紀的秣菟羅,具結構性的「四相成道圖」,描繪了佛陀誕生、成道、說法、涅槃。五世紀以降,「八相成道圖」逐漸定型後,方有十二相成道圖的出現。本寺的佛傳圖,以龍樹菩薩所說經為藍本,西藏畫師將之表現為十幅壁畫,勾勒底圖後,遠赴大陸以玉石鑲嵌而成宏偉巨帙。溫潤典雅的材質,特殊的藝術形式,在流麗的線條堆疊勾連下,流露濃厚的漢家風情。刻畫細膩完備,曲盡其妙,直可謂承襲歷史遺韻,似又超越之!
十六阿羅漢
 |
開山上師為十六羅漢灑淨開光 |
本寺典藏的十六阿羅漢,神態迥異:或跏趺端坐,或昂然而立,或瀟灑撐肘而棲。無論入甚深禪定,還是遊走人世弘道說法,抑或小憩岩間,他們的情態,總是那麼自然,毫不造作,體現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,是台灣近代阿羅漢作品的先驅。
若詳加審視,阿羅漢多樣的五官形貌,更是刻劃得酣暢淋漓。每一張尊容,似乎象徵著每一種不同的根器,曾經有著不同的故事,甚至不同的修行歷程,而最後卻一樣精彩,同證平等佛性。是佛法不可思議,還是行者令人敬佩?
曼妙銅柱與梵音天花板
 |
傳說,靜靜地,額觸銅柱,可獲得如佛功德加持。 |
|
|
 |
梵音天花板輝映著金色的光澤,
如天之蒼穹帷幕,籠罩庇護著有情。 |
|
銅柱在佛寺並不多見,噶瑪寺創意羅列十八根曼妙銅柱。柱頂造型三款:有源自印度阿育王柱的四尊獅子,代表四無畏及佛陀威德遠震四方。鐘,象徵名聲遠揚。寶瓶,象徵財富與無量壽。鐘與寶瓶,各有八隻螭龍盤踞,體現漢文化的尊貴和雅。
柱身有瓔珞牟尼寶垂飾,並以寶相花(蓮花牡丹結合之團花圖案,常見於中原佛教石窟)連綴四面環腰。昂然聳立的古銅色列柱,鑲上這些精雕細琢的金色紋飾,再以藍綠色反花蓮瓣為柱杵,如是集渾厚與瑰麗於一身,令人驚豔!
護法院
 |
以骷髏頭嚴飾的護法室門框,
讓人敬畏又想一探究竟 |
大佛金剛寶座兩旁,各有一門,門楣以斗拱嚴飾,門框深鏤透雕的裝飾紋樣,繁複精美;最特別的是,有許多骷髏頭連綴。原來,這裡就是護法院。南護法院安奉阿彌陀佛淨土護法,辛窘。北護法院安奉二臂瑪哈噶拉。另外,大佛寶座之內,有三座護法壇城,分別安奉四臂瑪哈噶拉、六臂瑪哈噶拉、以及善金剛。
藏傳佛教在「佛法僧」三寶之外,尚有「上師、本尊、護法」稱為「三根本」,皈依三寶三根本是為「六皈依」。其中護法為事業根本,神聖且重要;開拓佛行事業必須仰仗護法威德,弭除內外一切擾亂與障礙,以期順暢圓滿。
護法多為忿怒尊,背光為熊熊烈焰,常以「寒林八飾」為莊嚴:頂戴五骷髏冠、以人皮或象皮為上衣、虎皮為裙裳、人頭為鬘飾(項鍊)、四肢纏繞長蛇……等等。怒髮上衝、眼睛圓睜、張口若叱吒有聲,現如是威猛恐怖之相。
日光樓
 |
巍峨莊嚴的蓮師金身與身後的廿五大弟子,上方為上師、本尊、空行、護法壇城 |
藏傳佛教寺院有一特色,就是佛寺殿堂空間不大,佛像卻很大,有的等身高、或比人高,巍峨莊嚴。漢傳佛教寺院則相反,殿堂空間大,佛像比較小。
蓮師日光樓其實很小,巨碩的蓮師聖像就在眼前,可以趨前頂禮蓮足。親近又震撼,無法言喻。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感覺與領悟,但有一點共同皆然:任誰站在門口,都會彎下身來俯仰蓮師,宛如欲見蓮師真面目,唯有先敬禮……
蓮師金身的兩側上方,有八位泥彩化身,一般稱為「蓮師八變」。
蓮師正上方有二十五大弟子環繞,在立體的山水祥雲雕塑間,泥塑彩繪諸聖群像的風采儀範,表彰了蓮師與門下高足對佛法的貢獻。
日光樓藻井安奉四座壇城,分別是:上師、本尊、空行、護法之壇城。壁面則有寧瑪岩傳祖師、寧瑪教傳祖師、欽智傳承等唐卡。此乃告訴世人,蓮師對大乘佛法的重要。
 |
石鷹 |
本山雖為白教的寺院,卻供奉紅教的蓮師與其弟子,理事圓融、不生分別。緬懷各傳承祖師為法忘軀,將法脈傳續至今,頓生無比的感動與感恩——開山精神亦在此!
在西藏,鷲鷹素來被視為空行母的化身。蓮師日光樓大門,有兩尊石雕鷲鷹護衛左右,展翅威猛,宛如聽命蓮師的空行母鎮守在此!
講經院
 |
法王與開山上師主持瑪哈噶拉一永日修法 |
開山上師傳授灌頂等各種法會、常住僧眾每日早晚課,都在講經院舉行。依照傳統,從法桌的高低、座次離壇城之遠近,可看出位階與尊卑,僧團倫理相當嚴謹,崇尚戒德與修證的宗風由此可見。
莊嚴崇高的法座,專屬於黑寶冠大寶法王噶瑪巴、紅寶冠法王夏瑪巴、以及開山上師。精雕細琢的龍紋、法輪、十字金剛杵、雪獅、牟尼寶……等典型的藏密圖騰,更添非凡尊貴之氣。
講經院壁畫,以藏傳佛教八大傳承為主題。壁畫敷彩絢爛,正大光明的氣度實震懾心目,具華麗莊嚴之美。
傳燈院
 |
開山上師於傳燈院教授大手印 |
傳燈院內有千年根為屏猶似滿願樹,古老的紅豆杉樹根為屏風,紋理塊面有雄渾遒勁之美。傳燈院常為教授佛法、接待外賓的地方。
台灣寺廟傳統,戲獅本來就是討喜的吉祥物。承襲本土風情,講經院、傳燈院樑間,也看到許多可愛的戲獅。足戲彩球,流露漢地「南獅」的俏皮;綠鬃雪獅的造型,卻是西藏特有。口啣彩幡,更添祥瑞之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