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劍工匠師,若欲鎔鑄寶劍,需要具備兩種善因緣,其一是好的爐子和足夠的燃料。其二是冶劍的元素,諸如鋼鐵。復經千錘百鍊,方能成就傳世好劍。工匠譬如上師,未來的寶劍以喻諸位弟子。而今火爐備妥,炭火也已生起,唯待鑄劍的上好資材。 志工之志 摧滅煩惱 當志工,也許是一輩子的事。但一輩子只當一天志工,也可以說我是志工,當然不可否認;每天都在當志工,更不可否認。 見到這麼多的噶瑪寺、蔣揚志工伙伴們能夠踴躍歡聚一堂,並非易事。許多時候,志工們的付出,雖未必表現在上師眼前,然而上師的心卻可以感知。我們的志工不盡然是皈依弟子,但皈依與否,並非絕對重要;重要在於你是否已生起菩薩之願心?如此,即為佛弟子,只是尚未登記註冊。 一旦你已做好準備,猶如文殊師利高擎寶劍(這智慧之劍象徵無堅不摧,足以摧滅煩惱與魔障);則志工服務,就是積聚資糧的聖職。 錯誤的心態與動機 有人做了一輩子的志工,但不知所志為何? 當志工的動機,鮮少如同文殊菩薩高擎智慧之劍,自斷煩惱。卻以做功德和懺悔為出發。這雖無可厚非,但意境可再提昇。也千萬別為了做給仁波切看,這樣抱著只圖表現的想法,實已扭曲志工的發心。另外,許多人認為我有時間再來付出,或是被鼓勵、被肯定才做。諸如此類,若不以積聚褔德、自斷煩惱為動機,即便當一輩子的志工,也無法超越煩惱。甚且,常有人自己家裡都不整理,卻甘願到醫院為人服務打掃,家人總難免抱怨。 所以,為師鼓勵大家,切莫放著家務不整理,卻樂於向外當志工;也不要吝於發心,非得等到有空才願意奉獻。畢竟,志工是一份神聖且不可被冒犯的職務。猶如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,在未獲觀世音名號之前,也像諸位一樣,是以慈悲為本懷、不計所得的志工,而生生世世行願不懈。因此,若執著服務時數和志工權益,就有違初衷了。 超越眾生緣悲 蔣揚慈善基金會、噶瑪寺以及各分會的志工,猶如觀世音的人間化身一般,為師深信大家具足圓滿的慈悲心。在學佛修行的過程,不但願意在佛法的領域上精進,也能將生活佛法化,而非佛法生活化。 理論歸理論,高深的佛理,雖具勸化人心之功德,但引用佛法勸化他人時,應先勸化自己——高高舉起智慧利劍,摧滅自身煩惱。雖然煩惱除去,仍會再現。如何摧滅煩惱?以人的立場和我知,是不可能的,除非你已了解「文殊師利的本質」、已了解「諸法體性究竟不可得」,亦即空性!而此了解僅止於字義,並非心的領悟。 當上師為弟子傳授佛法的時候,你說你懂,那不過是字義和聽聞上的「以為了解」,除非真正去做。而慈悲不是創造出來的,也不是見到苦難而引發,如是屬於眾生緣悲 (眾生依因緣而生的慈悲),一旦緣消失,慈悲亦隨之隱沒。例如參加告別式,進會場前還彼此微笑招呼,入內頓時哀傷悲泣,出來之後又是談笑自如,這就是眾生緣悲的寫照。當然,若是至親好友、鰜鰈情深……乍聞噩耗即生哀慟,但終究隨時間而埋葬,因為多年之後,「緣」與「因」皆已改變,感受亦隨之遷滅。 眾生本具慈悲心。甚至在畜牲道,亦可見本來擁有的慈悲;哺育,就是一種慈悲的展現。對凡夫來說,依緣而生的慈悲,雖可歌詠讚頌;但對皈依發菩提心的行者,這是不究竟的,務必精進以求提昇。 散播熱情與溫暖 志工在服務之餘,應再激發更多熱情,要讓人感受佛法、道場的溫暖。雙手合十、微笑問候「您好!」這是需要的。人與人之間,懂多少佛法並不重要,但有禮貌、知規矩,會讓人感到窩心與溫暖。修習佛法,若未能學得好規矩,則領受再深奧的教育,並無實質幫助。因為死亡的時候根本用不到,卻已在未死之前,成為所知障,不但未蒙其利,反深受其害。 為師在翻譯法本、研修論著之餘,願將更多時間留給大家,分享生活點滴,進而告訴你們應該怎麼做,諸如生活的應對進退,逐一教授,方能紮實。其間,必然指出弟子做得不圓滿之處。雖然好與不好並無基準點,但上師求完美,將帶領弟子不斷超越自我。 許多人把仁波切過度神格化。為師擁有的,是在佛法、菩提道上的豐富經驗。為師一直希望,師徒之間保有一定的尊敬,但不要有過遠的距離。若以火爐形容仁波切,離火爐太遠,感受不到溫暖;離火爐太近,將會被燙傷。 安固信心 超越業力 投入志工行列,付出自己的時間與生命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為師期勉大家動機要純正!當我們幫助別人的同時,我們也需要被幫助。我們無法如佛具足不可侵犯之威德,所以幫助別人的過程,必然遭受一些障礙。然而,障礙絕大部份來自內心的不淳熟,這也意味著你是有所希冀而為之。一旦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,挫折感便生起。有此挫折感,就容易退轉。 若因地不真、動機不正,(譬如以「做功德」的心態當志工)哪天惡因成熟、惡果顯現時,你是否可以釋懷呢?功過是不能相抵的,功是功、過是過。在行功立德、積聚諸善的時候,當知,過去的惡業,未曾因現在的善而消失,一旦成熟仍將現前。然許多人敗陣於此,他們無法理解誦經禮佛、護持道場數十年,為何仍為病苦纏身?最後放棄佛法,毀謗三寶,其罪不可饒恕! 若遭遇挫折就放棄親近道場,蒙受損失、受傷害的,將是遠離佛寺的人。如何在未來、乃至於現在,面對挫折仍保有最初那顆熱忱的心,繼續服務眾生、利益眾生,這是大家需要學習的。 如果心未經特別的修持與保護,眾生心,實在不敵業力之摧殘!這也是「業」之所以讓我們不斷輪迴的原因。業力現前,如排山倒海而來,躲都躲不掉。如何能夠與之抗拒?並非不服輸、與之挑戰,而是堅持對佛法、對菩提的信心,不因惡報而減損或退轉,亦即不退轉菩提心!對此,寂天菩薩於《入行論》曾特別闡述。 上師的祝福 今天修行,不代表所有苦難都不會加諸在你的身上。真正的行者,是在面臨苦難時,能夠看穿因果的把戲,勇於承擔,祈求上師諸佛菩薩賜予智慧和力量,讓心的力量增強,得以戰勝困難、超越魔障!一旦超越之,就是勝利者。法王嘉華噶瑪巴,就是戰勝四魔(死魔、蘊魔、煩惱魔、天魔)全勝者,我們亦如是當學、當修。 學佛之後,切莫變得蕭條憔悴,什麼事都歸諸業力。應當勇於面對困境,不跟人計較,但要明辨是非。切記,在俗義諦,相對二元次第中,「不咄咄逼人、不得理不饒人、不做幫兇者、要知是非對錯」,噶瑪寺志工,當如是奉行。 願我弟子,接受上師的教導,亦領受佛的加持,菩提之心永不退轉!
沐恩弟子 噶瑪戒如. 噶瑪慧陀 恭錄 噶瑪噶居寺 版權所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