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疑問答 問:請問灌頂的意義為何?應該以怎樣的心態接受上師的灌頂? 答:接受灌頂的基本心態就是-我要修這個法。為什麼要修這個法?因為要成就究竟佛果。相反的,如果為求世俗利益而接受灌頂,就是發心不清淨、動機不正確,非常不好。灌頂的真實本義,就是把本尊介紹給你認識,然後好好修持。如果你只是一直接受灌頂而不修法,那麼你一輩子也無法證悟。 問:社會上常會有一些約定成俗的事,對此弟子本身並不太能接受,也不知道該怎樣去接受,但因為我是眾生,必須在社會上生活,包括面對家庭和工作。懇請仁波切開示。 答:約定成俗就是世俗生活的規範或習慣,但不一定是對的。你身為佛教徒,應該要去學習並思考什麼才是對的。 問:弟子雖然有心好好修持,但畢竟是一個家庭主婦,所面對的就是女兒、先生。女兒比較叛逆,使我不知如何是好。懇請師父指點迷津,開示弟子,入世法應該怎麼處理?出世法又當以什 麼心來對待? 答:有個故事說:在恆河畔有一位婦人一手抱著孩子在餵奶,另一隻手拿著一尾烤好的魚在吃,旁邊一隻狗靠過去準備要吃地上的魚骨頭,這婦人卻厭惡地把它一腳踹開。這時候,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經過,看到這一幕便用神通觀照,結果得知婦人所抱的孩子竟是她上一世的仇人,所吃的那條魚是她的爸爸,旁邊那隻狗是她媽媽。個中因果很值得我們深思。也許妳的女兒上輩子就是妳的母親,而妳上輩子經常跟她頂嘴,所以她現在對妳特別叛逆。無論如何,妳要有視一切眾生如母的心,給予關懷、教育和啟發;但是也要給她空間,不要過份約束或刻意塑造。如果妳能夠對以上例子有所體會,今後妳面對女兒就會比較自在一點。 問:人的「思考」,其本質是心的作用,還是一種業力的化現?也 就是因為以前所造的種種業,才會有這樣的思想? 答:思考是心的作用,但受制於業力的束縛。 問: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直覺的方式看問題,或是培養一些 藝術的氣質,對於破所知障會有幫助嗎? 答:我想這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還會增加。因為你想要藝術氣質便 會流於造作。破我執要先從觀無常做起,生起無常觀才能去我 執,如果你沒有無常觀作基礎,往往會有許多造作和執著。譬如現在要修止息,就去準備一個很舒服的寶座,坐上去之後, 最好旁邊還要有人,告訴他我要作止息,擺出一個pose來, 在你還沒有真正去作之前,你的執著便更多了。 問:弟子想說一說自己平常對心的認識,請教佛爺看這種想法對不對?平常自己因困窘、羞恥……種種情緒干擾,而變得混亂的 時後,好像還有一個東西在看自己,這其實就是真正的我,是嗎? 答:這個「我」如何才能去看「混亂的我」?是不是還要「另一個 我」來看「這個我」。你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嗎?沒有辦 法,你眼睛可以看到後腦嗎?沒有辦法。 弟子:可以感受到那個東西。 答:你感受「那個」好像是在看混亂的我,又是另外一個感受。 弟子:那不是一直無窮盡下去嗎? 答:對!所以這是不對的。 問:康德哲學認為要敘述一個東西一定要有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因素存在,因此不能說一件事情存在不依附任何空間,沒有時間,而會發生。所以好像一切事物都要有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因素才能存在,那麼心是不是也是這樣子?自己的心反而構成時間和 空間的存在? 答:心如果有時間和空間的束縛,那麼就是一顆平凡的心,超越時間跟空間,才是究竟的實相。 問:佛爺以前要我們想的問題,為什麼我們的眼睛有時候會視而不見?弟子百思不得其解,能否請佛爺進一步開示? 答:因為你不專心,所以才視而不見。 弟子:但是如果我們專心看,就聽不到別的東西,心為什麼這麼奇怪? 答:我問你,心有幾個? 弟子:我猜是一個。 答:因為心只有一個,所以你專心用眼睛看,耳朵就聽不到;你用耳朵專心聽的時候,眼睛就看不到了。 弟子:既然這樣,為什麼我們在一剎那間,只會有一個念頭,而不會有很多念頭? 答:因為心只有一個,所以在一剎那之間只有一個念頭。 問:四弘誓願-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,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,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,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。和對自性思惟的批判 ,這自性有什麼差別? 答:「自性」本身沒有人能夠否定它,也沒有人能夠肯定它。而你所提兩種的差別就是在於所執,所知不同,認知不同。 弟子:是不是可以解釋為觀點和立場的不同使然? 答:立場可以是一個原因,而他的所知也會是一個原因。 問:所謂「對自性思惟的批判」,這個自性應該如何理解? 答:既然有人舉出對自性思維的批判,那麼他必然認為自性是「有 」的,所以才能批判;那麼這離究竟的自性已經太遠了。 問:意識是一種永恆的東西嗎? 答:如果你已經證悟到佛得境界,自然了悟永恆的真諦;如果有執 著就會有生滅,有生滅當然非永恆。 問:既然眾生的慈悲心都有我執在,那麼像我們這樣幫助別人,程度還是很有限啊!而我每次碰到人家都想跟對方介紹佛法的殊 勝,可是一方面又怕自己有很多見解並不了義,會誤導別人。不曉得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。 答:要向別人介紹佛法有多好,倒不如先從自身做起,讓別人感受 到你的修養與慈愛。如果別人因此覺得你做人不錯,而他想了解什麼是佛法時,你再告訴他佛陀的故事,這樣子在結緣、度眾方面較沒有障礙。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有它獨特的思想體系;這些理論只適用於自己教派的系統,對於其他,幾乎是針鋒相 對、互不認同的。唯有人性才是人類所一致認同、共有的,也 唯有以人性為出發點,才能超越國籍、超越種族、超越言語。 所以,如果你能顯揚人性的慈悲,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溫暖,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把佛教的思想告訴他、影響他。 噶瑪噶居寺 版權所有 2002 Karma Kagyu Monastery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