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疑問答 問:日常生活中,如何才能不依「識」而依「心」去做事情? 答:「不依識而依心去做事?」請問,心跟識之間有什麼差別?「心」指的就是「意識」,心分為「心」與「心所」,心所是「心的作用」。心俱足知的能力,但是它沒有分別,分別是來自心所。我們談「識」的時候通常指的就是「心與心所」的合一,因為心與心所是不可分的,因此所謂的「識」就是有分別、有執著的心。所以眾生不用識去做事,那要用什麼去執取。 問:能否請仁波切對菩提心做一個具體的開示? 答:菩提心可從「心」跟「菩提」來解釋。「菩提」是「覺」,「覺悟」之義;心就是心。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部份之一。心分為心與心所,心是能知本空,心所是所知,我們所知是依所見分別而有。對外境產生分別而加以執取即是執著,這即是心。所以「分別」也是心的特性之一。這裡所謂的心,是未經提煉的,也就是世俗的心,所以才有種種分別、取捨、執著。 心的本質或稱自性是空的,因為你我都找不到心的顏色,心的實質大小。它看不見、摸不著,沒有大小、沒有顏色。因為我們無法找出任何代表心的東西,所以說心的本質是空。但是,心若只是空便落於無知,我們還有知覺的能力,這就是心的能知。能知本身,是沒有分別能力的。舉個例子:以一個茶杯對嬰兒來說,雖嬰兒看到這個東西,但是他缺乏經驗不曉得這是什麼,也不加以執取,所以這個東西對他而言便無作用。杯子對各位能產生意義和作用,就是由於我們的所知,而修行所要清淨的就是所知障。 一切眾生本具佛性,有佛性所以才能夠成佛;好比芝麻內含油脂,所以才能提煉出芝麻油;相反的,一堆砂,怎麼也提煉不出油來。如果我們沒有佛性,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佛;之所以修行能成佛,是因為本具佛性;然而眾生的佛性暫時為無明塵垢所覆蓋,所以要「撥迷歸覺」。覺什麼呢?覺悟我們本來具足的智慧,也就是佛性。我們今天對事物會產生分別、貪執、愛惡、取捨,都是來自我們的所知、分別心的作用;如果所知滅,分別心、執取心也就一併消滅,覺悟的本身就一併顯現出來。「空」只是心的特性而已,菩提心意思就是正等正覺的覺悟,成佛的心。它並不是佛性。 問:當我們對外宣揚藏傳佛教的時後,許多人誤以為密宗吃葷不吃素而無法接受。我們如何提出具體的說明,讓對方了解實情進而體會密宗的殊勝? 答:如果有人認為「密宗吃葷」,你就要問他:「是誰吃葷?」不是密宗吃葷,是某些人吃葷。如果對方再表示,學密宗的人吃葷令他無法接受,那麼你就告訴他,藏傳佛教所有的經典儀軌,並沒有任何一句話主張一定要吃葷,甚至修觀音法的時候,還必須素食。只是我們藏傳佛教來自西藏高原,那裡牲口多,蔬菜水果缺乏,藏人為了生存,所以他們有吃葷的習性。我們今天面對藏傳佛教,不是要學西藏的民俗風情,而是要學佛法。如果對方還是不能接受,說聲「阿彌陀佛」,就沒有再講下去的必要了。 問:人的靈魂投胎之後,假如投生到人道,他的靈魂也會跟著他,那麼靈魂等於心嗎?他的靈魂到這地步,還是沒有滅掉,還是跟那個人在一起,那麼靈魂什麼時後才會完全滅掉呢?是不是成佛之後? 答:一般人通常認為人死後有靈魂,我要特別強調,靈魂是非實有的,它不是永恆的。佛教徒不稱為靈魂,而稱「意識」。一個新生嬰兒的形成,就是父精母血結合,加上意識入胎三者合一。意識是生滅相續的。成佛了,意識也還沒滅掉而是被清淨了,轉為智慧而已。 問:關於造業,在起心動念之間與實際去做有何差別? 答:如果你實際去做,就造了實際的業;如果只是用心去想而未執著,應該沒有關係的。就怕你沒去做,然後用心去想,又執著它,則形同實際造業,這業還是成立的。 問:曾經有位仁波切說:「人不應該一直活在希望和恐懼之中」,但是一般人活著,就是有某些希望來支撐。一旦沒有希望很難讓人繼續活下去。那麼,希望到底是什麼?本質為何?應該如何去看待它? 答:希望可以分為入世與出世。如果你的希望是入世的,你希望能獲得世間的一切,你自然會生活在恐懼之中;如果你的希望是出世的,希望能超越三界,那麼這種希望就引領你走向光明,一旦達到光明,就能從黑暗的恐懼之中走出來。 噶瑪噶居寺 版權所有 2002 Karma Kagyu Monastery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