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疑問答

  問:關於釋迦牟尼佛原來是眾生還是佛的問題,佛爺曾說,以大乘佛教的觀點解釋,釋尊久遠前早以成佛。可是弟子有個疑問-有一次,密勒日巴的弟子聽聞尊者一生的修持經過,非常感動,卻認為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,就向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您一定是什麼佛的轉世。」密勒日巴尊者說:「如果以對上師的淨信而言,這種想法是對我的信心;可是如果從『法』來看,卻是一種邪見。我也是一個博地凡夫,依次第苦修才有今天的成就。」那麼,請問佛爺,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看待成就者?

  答:成就者就是成就者。該用什麼心態去看待成就者,就是用成就者的心態去看待成就者。如何去看待成就者並不會讓你成就,讓你成就的是你自己。修行者有三種:下等的修行者,往往只求來生福報;中等的修行者則志求此生的解脫,卻常是個自了漢;唯有大乘行者,能夠了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生中的父母,所以發利他的慈悲心來修行,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人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娑婆,36歲未成佛之前,他是眾生還是佛的問題,小乘認為未證佛果之前,世尊只是眾生,這是小乘的知見。而大乘認為世尊在無量劫前早以成佛,之所以在娑婆示現十二相成就,為的就是替眾生指引一條覺路,「表演」一次讓我們明白如何成佛。


  問:我們在路上所遇見的人,怎麼知道他們是不是佛菩薩的化身?要以怎樣的心態看待眾生才好?

  答:有人認為台北市萬丈紅塵;看到耀眼的霓虹燈,就覺得燈紅酒綠、聲色犬馬。但對我來講,倒覺得這是琉璃世界,莊嚴美麗,沒有紅塵的染污。不要忘了!一切「境」之所以不可得,乃因由心幻化而來。那麼,如何以俗義諦來看待勝義諦呢?這是無法相通的。至於如何去看待眾生,如果你的心清淨,可以把任何眾生看成是佛是本尊,金剛乘的修持,都在出定之後,視一切聲音為本尊的咒音,自身他身一切身均為本尊的化現,這就是「後得定」。如果你的心未得清淨,至少也要做到視眾生如母。


  問:可能是弟子對佛法的信心不夠,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,就是我們人為什麼要成佛?當一個眾生有什麼不好?仁波切曾說:「輪迴是苦的,有誰感到輪迴不苦嗎?」可是我覺得佛、菩薩應該不認為輪迴是苦的,而且會感謝輪迴,快樂地在輪迴中生活,就跟一般眾生一樣。到底佛、菩薩和眾生對輪迴的看法有何差別?請仁波切開示。

  答:你之所以還是眾生,就是因為你還不覺得輪迴是苦,所以還在輪迴之中。菩薩入輪迴,卻不受輪迴,菩薩不以輪迴的苦為苦,因為他們心不住於此。問題是,你不是菩薩,迷惑未淨,煩惱障、所知障染習束縛,那就會有痛苦的存在;想超越痛苦,唯有學佛才能達到証佛的境界。


  問:如果痛苦都不是真實的,那就不用超越嗎?

  答:如果你能了悟痛苦不是真實的話,那就沒有痛苦可以超越,這是對的。以這種邏輯分析會讓人相信,但卻不是實情。


  問:既然萬事萬物皆由因緣所生,將隨著時間而變異,沒有永恆性,那麼善業是否也這樣子?

  答:是。


  問:請問利他之善行對我們了悟自性、超脫輪迴有沒有什麼幫助或相關?

  答:當然有幫助,而且有直接的關係。如果沒有成就利他的慈悲心,就不可能離卻痛苦;沒有辦法離卻痛苦,就會繼續輪迴。當然,究竟而言,是沒有善跟惡,之所以還存在二元對立,乃是因為心的分別。未得証悟之前,仍受業力牽引畢竟惡業招致惡果,善業成就善果;而且諸佛菩薩無不由善業-所謂修福慧二資糧,而行菩薩行、入菩薩道,所以行善是必要的。


  問:請問「福德」和「功德」有何區別?

  答:福德和功德基本上是不同的。「福德」只是一種福報,它並不能讓我們超越輪迴;所以如果只知種福田,還是會在六道中浮沉。而「功德」是能夠成就六度萬行的莊嚴,是一切清淨本質的種子。換句話說,「心清明」即是「功」,「心無我」就是「德」。福德是俗諦,功德則超越俗諦,但還不是究竟的勝義諦。究竟勝義諦超越一切所說。


  問:日常生活中,如何才能不依「識」而依「心」去做事情?

  答:「不依識而依心去做事?」請問,心跟識之間有什麼差別?「心」指的就是「意識」,心分為「心」與「心所」,心所是「心的作用」。心俱足知的能力,但是它沒有分別,分別是來自心所。我們談「識」的時候通常指的就是「心與心所」的合一,因為心與心所是不可分的,因此所謂的「識」就是有分別、有執著的心。所以眾生不用識去做事,那要用什麼去執取。


  問:能否請仁波切對菩提心做一個具體的開示?

  答:菩提心可從「心」跟「菩提」來解釋。「菩提」是「覺」,「覺悟」之義;心就是心。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部份之一。心分為心與心所,心是能知本空,心所是所知,我們所知是依所見分別而有。對外境產生分別而加以執取即是執著,這即是心。所以「分別」也是心的特性之一。這裡所謂的心,是未經提煉的,也就是世俗的心,所以才有種種分別、取捨、執著。

  心的本質或稱自性是空的,因為你我都找不到心的顏色,心的實質大小。它看不見、摸不著,沒有大小、沒有顏色。因為我們無法找出任何代表心的東西,所以說心的本質是空。但是,心若只是空便落於無知,我們還有知覺的能力,這就是心的能知。能知本身,是沒有分別能力的。舉個例子:以一個茶杯對嬰兒來說,雖嬰兒看到這個東西,但是他缺乏經驗不曉得這是什麼,也不加以執取,所以這個東西對他而言便無作用。杯子對各位能產生意義和作用,就是由於我們的所知,而修行所要清淨的就是所知障。

  一切眾生本具佛性,有佛性所以才能夠成佛;好比芝麻內含油脂,所以才能提煉出芝麻油;相反的,一堆砂,怎麼也提煉不出油來。如果我們沒有佛性,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佛;之所以修行能成佛,是因為本具佛性;然而眾生的佛性暫時為無明塵垢所覆蓋,所以要「撥迷歸覺」。覺什麼呢?覺悟我們本來具足的智慧,也就是佛性。

  我們今天對事物會產生分別、貪執、愛惡、取捨,都是來自我們的所知、分別心的作用;如果所知滅,分別心、執取心也就一併消滅,覺悟的本身就一併顯現出來。「空」只是心的特性而已,菩提心意思就是正等正覺的覺悟,成佛的心。它並不是佛性。


  問:當我們對外宣揚藏傳佛教的時後,許多人誤以為密宗吃葷不吃素而無法接受。我們如何提出具體的說明,讓對方了解實情進而體會密宗的殊勝?

  答:如果有人認為「密宗吃葷」,你就要問他:「是誰吃葷?」不是密宗吃葷,是某些人吃葷。如果對方再表示,學密宗的人吃葷令他無法接受,那麼你就告訴他,藏傳佛教所有的經典儀軌,並沒有任何一句話主張一定要吃葷,甚至修觀音法的時候,還必須素食。只是我們藏傳佛教來自西藏高原,那裡牲口多,蔬菜水果缺乏,藏人為了生存,所以他們有吃葷的習性。我們今天面對藏傳佛教,不是要學西藏的民俗風情,而是要學佛法。如果對方還是不能接受,說聲「阿彌陀佛」,就沒有再講下去的必要了。


  問:關於殺戒的持守,我們在日常生活能不能使用殺蟲劑?農夫可以使用農藥嗎?

  答:對於一個認識佛法的佛教徒農夫而言,如果他了解什麼是生命,就不會使用農藥,但是一般農夫會使用農藥。我們勸人不要殺生,應該從自我本身做起。

噶瑪噶居寺 版權所有 2002 Karma Kagyu Monastery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