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十月十四日
生命本自寂靜。 無語寂靜之妙 如月光之皎潔、如松風之清涼、如幽泉之澄澈 每年十月,是本山常住禁語月。修行的禁語,旨在體驗無語寂靜的功德。禁語常在閉關法會中成為要求重點,其實徹底的禁語,除了摒除語言談話之外,更要放下心中的雜念、妄想、幻想,停止內在的議論和自我對話,回歸寂然靜默的「語」之本質。 寂靜的真實義 佛具有八種功德,包括慈悲、智慧、自利事業、利他事業……以及「寂靜法身」。寂靜不可思議,向來不從外而得,也不依他緣而生,所以說,佛陀不依他而證佛果,凡是能依「自覺智」通達心的體性,即為佛陀。心的體性,凡夫不解,以為念頭,體性是說本質,不再被分析破壞的真實。真實的心,是佛家修行追求的目標。涅槃、寂靜是同義詞。 寂靜也可以說就是「菩提種性」。眾生體性本自寂靜。何謂寂靜?「不動、不生、不分別」是寂靜。「不分別無分別」是寂靜。「不造作」是寂靜。「不思、無思、不思議」是寂靜。「不受」是寂靜,「無念」是寂靜,「不生不滅」是寂靜。 寂靜是一種覺悟、一種清明,捨離有無二元相對。 體驗寂靜 寂靜的體驗,唯有在禪定之中,或意外驚嚇,才能驚鴻一瞥。但時間通常非常的短暫。禪修時能知無念,就稱為開悟;但證悟之後,仍當依口訣不斷勤修以累積證量。世上能夠為我們指出「寂靜的體性」的,唯有自己的上師可以指授;基於上師的證量,以及弟子的信心,離言指授--「這個」就是!而且也只有在此剎那,才能教授弟子明白心的本質。然而,教授與體會、指出與印證,有其時間上的差異;教授,只能在名相上作詮釋,一時之間還是很難經由教授而體會寂靜的真諦。不識得,乃因無人指授,更由於自己的執著和所知障,遮蔽清明而不覺。所以想要無師自通、或自以為神佛來示,故而體驗寂靜,是斷然不可能的。 我常親自以各種方法,帶領四眾弟子體會寂靜的真實義。每年訂禁語月,就是要出家入室弟子,在上座禪修之外,於二六時中、行住坐臥,以「禁語」攝心專注,安住無念之中。畢竟言談放逸,心是不可能安定不亂的。同時也勉勵在家弟子,亦應自我要求,洗心滌慮,避免言不及義或聒噪聊談,在純一無雜的心境中勇猛精進,活在真實的存在裡。 禪修依法依師,不能依樣畫葫蘆;求的心安,要先找出心,才能安。 (本文已於91年10月14日刊載於中華日報) 噶瑪噶居寺 版權所有 2002 Karma Kagyu Monastery. All Rights Reserved. ●回目錄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