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理與藝術的匯融—沙壇城 為舉行喜金剛法會,本寺特別禮請西藏喇嘛製作燦爛莊嚴的「沙壇城」,這是藏密藝術與深邃佛理融合的極致。難得一見的喜金剛沙壇城,象徵著本尊淨土,具有無上加持力!且讓我們繞視壇城,傾聽一段她的美麗與傳奇……
何謂壇城? 「壇城」又稱為「中圍」、「壇場」,乃梵文Mandala的意譯;音譯為「曼陀羅」「曼荼羅」或「曼達拉」。古印度時代,壇城是指國家的領土與奉神的祭壇。 而在密續,壇城的意思是「擷取精華」。若依「外、內」分析內涵,壇城的外在意義,是指諸佛菩薩本尊的安住淨土宮殿;內在意義,則是眾生心的清淨相;淨土宮殿正中央的本尊,就是眾生本來清淨的佛性。所以壇城不僅象徵本尊的智慧和威德,同時也是一種顯示宇宙真理的圖繪,一種「無限的大宇宙」和「內在的小宇宙」相即的微妙空間。在藏傳佛教常作為觀想修行之憑藉。 淵源: 從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親自教導弟子製作沙壇城開始,這門精緻絕倫的宗教藝術,就歷代相承毫無間斷。而在十一世紀,由印度北傳到西藏,保存至今。
釋尊弘開八萬四千法門,可以「顯經」和「密續」涵括。所謂「顯經」,就是釋尊示現化身佛—釋迦牟尼佛,對一般眾生宣說的教理;「密續」,則是釋尊示現法身佛—金剛持,針對利根眾生開演的特別法要。根據密續所載,當年釋尊在靈鷲山宣說般若經典之際,同時也化現為法身佛金剛持,在金剛座吉祥哲邦開演首部續典—「時輪金剛根本續」,並示現時輪金剛壇城。追本溯源,這就是釋尊對壇城的最初教法。 沙壇城的製作: 「壇城」的製作方式有許多種,可透過平面或立體形式表現,手繪、銅鑄、沙砌、木雕,各具特色。壇城構圖井然有序,方圓相間,幾何結構精密,儼然世界的縮影。色彩則絢爛繽紛,光華奪目,深具特殊的藝術魅力。
「沙壇城」選用特殊細沙砌成。由於沙是構築世界最基本的元素,沙壇城難建而易毀,美麗而脆弱,轉眼就消逝,最能具體揭示情器世界「虛幻無常」的空性本質。所用的白沙,是以手工磨製特殊石頭而成(有人認為以黃金和寶石磨成的粉末,是砌造壇城最佳材料);再經染色,方才成為沙壇城的基本素材。計有白、黑、藍、紅、黃、綠六色;除白黑之外,餘四色又分為深、中、淡三種層次,總共可調配成十四種顏色。一般而言,藍、黃、紅、綠、白五種基本顏色,對應著五方佛及五智。
沙壇城的製作,需要數位乃至數十位訓練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。製作之前,喇嘛會先在台座畫好垂直線、對角線、圓形等幾何圖案,做為構圖定位之基礎。然後描輪廓線,再從中間開始繪製,逐漸向外。每一個步驟,都謹遵佛陀所傳密續如法製作,至今不變。東西南北方各有喇嘛負責,需一兩天方可完成。製作沙壇城的喇嘛,都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,每一細節都須牢記,不可自創。喇嘛製作的動機與完美程度,攸關觀看者是否能從中得到最大的加持。因此喇嘛們都是戴著口罩以確保壇城清淨,而且凝神專注!有些喇嘛會利用工具,有些則純靠手工。本寺這次製作沙壇城的喇嘛,就是以手捏持彩沙,直線、圓弧、塊面,涓滴成形,「隨心所欲,而不離方圓規矩」!控制沙粒的精緻細膩,一如控制心的貞靜沈著,令人歎服。 功德: 沙壇城富有深奧佛理,極秘密珍貴,傳統上只在灌頂過程開放給受法弟子觀看;後來才選擇性地對社會大眾公開。佛經論典曾提及,「能親見沙壇城者,宿世皆須具有深厚的福德因緣。」 依藏傳佛教傳統,沙壇城是為灌頂或大法會而製作,具有除障或引導受法弟子認識本尊宮殿的功用。因此,繞視壇城時,秉持莊嚴清淨之信心,將可獲得殊勝加持,長養菩提善根,種下證得該本尊果位之善因。經典記載,僅僅一見壇城,就能淨化惡業、福慧增長;而製作或供養沙壇城者,所獲功德利益,更是多如壇城彩沙之眾,奧妙不可思議!
圓滿: 沙壇城以手輕拂即歸空,最能呼應「無常、幻化、不執著、空性」的佛法本質,因此法會圓滿之後,會恭請 上師以金剛杵切劃壇城,按一定順序,分解壇城的能量。而後再以吉祥草拂散結構,混和成堆。此時有緣在旁觀看者,喇嘛會賜予微量沙粒,讓你服食之餘,抹於頭頂梵穴;或以手指抹微量彩沙,塗在額喉心三處,皆為無上加持!
最後,將沙粒裝在長形玻璃寶瓶之內,再安置於灌頂時的五方佛寶冠之中。七日之後,送往大海或江河,祈請龍王納受此加持過的壇城之沙,進而保護眾生。江河海水經過壇城之沙加持後,流遍大地,情器世界(芸芸眾生和所處環境)亦將領受加持,而獲得淨化的能量。
喜金剛法會業已圓滿,如幻壇城也已歸空。加持彩沙,在龍王的歡喜納受下,以曼妙身姿,翩然融入浩瀚的海洋。她將隨波濤湧動,環繞娑婆,處處賜予吉祥! |